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OSIRIS-REx探测器抵达小行星贝努后不久,OSIRIS-REx任务团队发现,贝努持续向外喷射颗粒。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在小行星上发现颗粒喷射活动。该团队在近日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报告称,流星撞击、热应力压裂和水蒸气释放,是导致此类事件的最可能的原因。
今年1月6日,NASA研究人员首次在OSIRIS-REx探测器拍摄的图像中观察到了颗粒喷射现象,随后又在1月19日和2月11日观察到另外两次大的喷射事件。他们发现,这些喷射活动源于贝努表面不同位置,但发生时间都是贝努的傍晚。颗粒从贝努表面喷射出来后,要么短暂地绕着小行星轨道运行,然后落回贝努表面;要么从贝努逃逸,进入太空。这些颗粒的大小从不足1英寸到4英寸不等,移动速度可达每秒3米。在1月6日的最大规模喷射活动中,研究人员观察到大约200个颗粒。
研究小组在调查了各种可能导致喷射事件的机制之后,将可能原因缩至3个:流星撞击、热应力破裂和水蒸气释放。
研究人员表示,流星撞击在贝努附近的深空中很常见,一些太空岩石的小碎片有可能击中贝努,撞击会动摇贝努上的松散颗粒,导致喷射活动。热应力压裂也是一种合理的解释,贝努的表面温度在其4.3小时的旋转周期内变化剧烈,温度的变化会让岩石破裂,最终可能导致小颗粒从贝努表面喷射出来。而第三种可能则是水蒸气释放,当贝努的锁水粘土被加热时,水蒸气产生的压力在岩石的裂缝和孔洞中积聚,最终被释放出来,导致颗粒喷射。
研究人员指出,很可能不止是一种机制在起作用。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史蒂夫·切斯利举例称,热应力压裂可以将贝努表面岩石切割成小块儿,使流星撞击更容易将它们送入太空。
NASA计划,OSIRIS-REx探测器在明年夏季进行样品采集,而采集到的样品将于2023年9月送达地球。相信在有实物样品供研究后,科学家们会给出更精准的解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