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论坛执行主席、上海光机所研究员朱健强在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惯性约束聚变发展”的主旨报告中表示,我国科学家在负载能力、光束质量和束靶耦合等核心技术发展,新型钕玻璃技术、高负载大光栅技术和先进自适应光学器件等关键元器件攻关,大型工程设计、精密指向及稳定技术、超精光学加工能力和新一代装置集成技术等大型激光装置研制所需的“一个核心,两个支撑”方面已获得重要进展。
中科院院士张杰做了关于“双锥对撞点火研究”的主旨报告,阐释了不同驱动模式的激光聚变点火的物理内涵,为探索新型驱动提供了清晰的物理图像。针对大科学计划,他表示,基于该领域国际发展态势,我国要充分发挥多功能综合激光装置的优势,积极探索新型驱动模式,全方位推进大科学计划,构建以中国为核心的科技合作网络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钱列加在题为“超短超强激光的创新发展——解决挑战问题、突破能力边界”的报告中提出,超短超强激光的发展必须解决挑战性问题、突破能力边界等创新观点。上海光机所研究员胡丽丽介绍了课题组近年来在高增益、高负载和重频特征的新型激光玻璃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洪义麟在题为“大口径高阈值光栅的刻蚀和清洗”的报告中,介绍了其在离子束刻蚀和综合清洗技术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
上海光机所于2018年1月启动了“基于多功能激光装置的高能量密度物理”国际大科学培育计划。该计划旨在围绕国际高能量密度物理的最新发展态势,优化提升实现纳秒皮秒飞秒的高功率综合激光平台,联合国际优势单位开展前沿高能量密度物理等新技术研究,构建大型高功率激光综合大科学研究平台,并牵头组建高功率激光科学与高能量密度物理领域的国际科技组织。多功能综合激光装置建成后,能够为物理实验提供新的构型设计、更宽的参数选择范围以及多方位的诊断,从而满足更广的物理需求,为国际间的科技交流合作提供平台。
70余位来自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光机所以及相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参加论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