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在全球聚焦植被变化应对气候变化时,隐匿于地下的关键环节——土壤生物的季节性活动规律(地下物候)亟待关注。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联合德国莱比锡大学,阐明了地上植物生长与地下微生物活动之间的“物候同步性”,是维系土壤碳长期封存的核心机制。研究指出,这一同步性一旦遭气候变化破坏,土壤作为地球重要“碳汇”的缓冲能力将面临威胁。
陆地生态系统每年吸收约30%的人为二氧化碳排放,这是减缓气候变暖的关键。然而,这项“绿色缓冲器”功能正受到季节性紊乱的冲击。土壤是碳的“储存库”,也是具有季节节律的“碳转化工厂”。超90%的植物碳通过根系分泌物、凋落物等形式进入土壤,依赖微生物和动物进行转化与固定。碳输入的时间与微生物需求的“窗口期”能否匹配,决定了碳是被长期封存,或以二氧化碳形式重返大气。然而,当前主流的碳循环模型大多将土壤视为静态或简单响应式的碳库,忽略了微生物与动物群落随季节动态变化的生命活动,导致对未来碳汇潜力的预测存在不确定性。
研究揭示,气候变暖,尤其是冬季升温快于夏季的“不对称变暖”,可使土壤微生物的碳利用率下降达59%,生长率降低27%,直接削弱其将植物碳转化为稳定土壤有机质能力。其中,对长期碳封存贡献更大的真菌,其物候响应尤为关键。极端气候事件可能导致植物提前展叶或过早枯萎,改变碳输入时间,而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则受制于土壤温湿度变化的滞后性。
这种“碳已到,菌未醒”或“菌饥饿,碳未至”的脱节现象,会形成碳转化瓶颈,降低封存效率,并迫使微生物“被迫”分解土壤中原有的稳定碳库,加速二氧化碳释放,形成“变暖→错配→更多碳排放→更暖”的恶性循环。同时,土壤动物在破碎有机物、创造微生物栖息环境方面扮演着“调度员”角色,其鲜明的物候节律同样被主流模型忽视,它们的活动偏移或引发整个土壤食物网功能的连锁紊乱。
对此,研究团队提出三项倡议。一是建立全球土壤物候观测网络,整合卫星遥感与地面物联网传感器,实现对地下碳过程同步/错配的实时、高分辨率监测。二是将物候动态嵌入地球系统模型,通过模块化开发和数据同化技术,将动态物候过程纳入下一代模型,从而提升预测精度。三是指导生态恢复与适应性土地管理,在农业、林业实践中,根据土壤生物的活动高峰,优化有机肥施用、覆盖作物管理和耕作时间,将“生态时机”作为提升固碳效益的关键杠杆。
该研究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关注被忽视的“地下世界”,加大对土壤物候研究的投入,将其提升为气候变化应对战略的核心维度,共同守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关键防线。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通讯·地球与环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气候驱动的季节性物候紊乱可能削弱土壤碳的持久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