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稀土磷酸盐玻璃局域结构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团队在原子尺度上解析了Sc3+离子的特征配位结构,阐明了其局域聚集机制,为理解稀土掺杂功能玻璃的构效关系及性能优化提供了更深刻的理论依据。
稀土掺杂玻璃材料的光学与热力学稳定性,依赖稀土离子的局部配位环境和空间分布。以往研究采用光谱分析、拉曼、中子散射等手段来探讨稀土离子在玻璃网络中的配位状态,但这些手段难以精准分辨并定量解析稀土离子的多种局域构型。同时,顺次性稀土离子难以通过固态核磁共振进行有效探测,限制了对稀土离子与玻璃网络连接机制及其结构演化规律的理解。这些局限使得稀土离子的局部有序性和网络修饰机制缺乏系统研究。
研究选取无顺磁性且具优异固态核磁共振响应特征的Sc3+为模型离子,以模拟小半径重稀土离子在磷酸盐玻璃中的结构行为。研究进一步通过多维固态核磁共振技术,解析Sc2O3-xKPO3玻璃中31P、45Sc与39K的局域结构,揭示了Sc3+的配位特性与聚集规律。结果表明,Sc3+在玻璃网络中完全呈现六配位态,并以共顶形式连接六个磷氧四面体[PO4]。研究确认了
结构单元,并对鉴定出的9种
单元进行定量分析。基于电荷、键数与空间分布概率的计算发现,Sc3+在5.5 Å范围内存在聚集倾向。同时,研究据此构建其原子尺度的聚集模型。这一原子尺度模型揭示了稀土离子聚集的微观机理,为理解和调控磷酸盐玻璃的光学与热学性能奠定了基础,并有望指导材料设计以规避相分离风险。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Non-Crystalline Solids上。研究工作得到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

1Sc2O3-7.5KPO3玻璃中
单元在Sc3+离子周围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