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认知控制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基础,是个体通过调控注意、思维与行动,来达到特定目的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可使人类聚焦目标并排除干扰。目前,认知控制的认知/行为变化规律已较完善,成为发育/衰老相关疾病的诊断依据,但其对应的大脑活动随年龄改变机制,尚缺乏系统性研究。
为揭示认知控制大脑活动的生命周期变化规律,加深学界对人脑发育与衰老机制的理解,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等科研团队,收集了139项认知冲突任务相关的神经影像研究,涵盖了3765名5岁至85岁的参与者,并通过基于种子点的效应量映射方法(SDM)、广义可加模型 (GAM)及模型比较等方法,进行了系统性荟萃分析。
研究团队首次绘制出认知控制相关脑活动的生命周期轨迹,并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毕生发展轨迹呈显著倒U型,即儿童青少年阶段逐渐上升,在成年阶段达到顶峰,在老年阶段缓慢下降。GAM拟合的峰值年龄位于27岁至36岁区间。进一步,模型比较发现,这些脑区的最优拟合模型为根号模型,而非常用的二次函数。同时,研究团队未观测到如线性变化、先升高后不变等其他可能的轨迹模式,凸显了倒U型在认知控制发展中的主导性。此外,研究还发现青少年与老年群体,较青壮年群体表现出更显著的脑功能偏侧化现象。
此前,有研究在行为层面揭示了认知控制能力呈倒U型的发展轨迹,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这一轨迹的神经基础。研究结果表明,认知控制相关脑功能的峰值区间位于27岁至36岁,该区间与通常定义的成年中期(青壮年阶段)高度吻合,且此阶段恰为个体智力成熟度与综合认知能力的鼎盛时期。同时,峰值期后脑功能呈渐进性下降趋势,这提示在成年中期,需重视脑功能的维护与储备,以延缓随年龄增长可能出现的认知衰退。
该研究从神经机制层面,为人类在该时期展现出的高效社会生产力和创造力提供了科学解释,深化了学界对人类认知控制神经机制毕生发展规律的理解,为制定针对性的脑健康促进策略、优化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认知功能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技术部、浙江省等的支持。
认知控制相关大脑活动的毕生发展轨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