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琥珀是远古滴落的树脂,就像一枚枚封印的时间胶囊,让我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细节。近日,我国科学家团队以白垩纪缅甸克钦琥珀的昆虫内含物为研究对象,成功重建了恐龙时代一种古蚂蚁的身体内部解剖结构,揭示了目前化石里保存最完整的蚂蚁内部软组织结构,为昆虫内部结构演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该成果在线发表于《BMC-生态与演化》。
这项研究的琥珀内包埋了一只吉蚁的雌性繁殖蚁,形成于距今1亿年的白垩纪中期,产于缅甸胡康河谷,是最早的蚂蚁化石记录之一。
“我们使用了显微CT技术对琥珀样品进行了高精度扫描,并进行了精细的三维结构重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许雯婧博士介绍,“尽管这只古蚂蚁的头部只有不到1毫米宽,我们仍获得了包括近乎完整的脑在内的丰富头部信息,肌肉和腺体也非常完整。”
吉蚁因为口器的上颚和上唇都布满了尖刺状的刚毛,长相怪异,也被称为“小魔蚁”。吉蚁的上唇是可动的,就像一块翻板,能够协助上颚抓住猎物。“这非常酷。”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人员冉浩说,“我们还意外发现这种蚂蚁的胸部存在一个特殊的囊状结构,推测可能与现代蚂蚁的‘社会胃’具有相似功能。”
研究团队还分析了该类群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外分泌系统、肌肉系统等的形态特征,并对其古生态意义进行了讨论。
“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得研究人员可以更完整地认识那些已灭绝的远古动物,对其身体结构、生态行为、演化过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并通过化石中保存的内部器官探索它们可能的生活习性,重建其演化树。”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研究员刘煜表示,希望未来这些先进技术能够运用于更多琥珀类化石样品研究中。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s12862-022-02099-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