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8日发表一项遗传学研究,荷兰科学家团队首次揭示了同卵双胞胎在DNA中有一个特定的表观遗传特征,其从受孕开始持续至成年。该发现为围绕同卵双胞胎受孕的相关生物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据估计,12%的妊娠始于多胎,但仅有2%会最终生育。这被称为“双胎消失综合征”。孪生子出现的详细原因,迄今仍是个谜,而由于同卵双胞胎很少出现家族聚集,生物学流行的假说认为这一现象是随机发生的。
同卵双胞胎也就是单卵双胞胎,是一个精子与一个卵子结合产生的一个受精卵,但这个受精卵一分为二,形成了两个胚胎;而异卵双胞胎则是因为母体卵巢同时排出两个卵子,并且分别受精成胎。同卵双胞胎的二者出自同一个受精卵,婴儿性别相同,外表会像“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有时甚至连身边亲近的人都很难分辨。
此次,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研究人员詹尼·范·汤根、多利特·博姆斯玛及他们的同事,研究了数个大型国际双胞胎阵列,识别同卵双胞胎特有的表观遗传特征。他们发现在所有同卵双胞胎中常见的一个表观遗传特征,从受孕开始持续至成年。研究还表明,使用这一特征使他们可以识别出个体受孕时是否为同卵双胞胎,即使他们最终并未以双胞胎出生。
现在,研究人员尚不清楚这一表观遗传特征是否对同卵双胞胎有任何生物学后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般假设,同卵双胞胎接受的应是完全一样的染色体和基因物质。但在2019年,科学家曾发布首个利用全基因组序列数据绘制的人类基因组遗传图谱,这张图不仅让科学家们能够以前所未有详细的视角了解人类进化关键驱动力,还对数百对同卵双胞胎和他们的父母、配偶、子女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通过这一研究,科学家发现同卵双胞胎的基因组不一定完全相同——同卵双胞胎来自一个单合子,这个合子是一个精子让一个卵子受精后形成的,而同卵双胞胎的这种遗传学差异来源此前从未被测量过。
借助以上这些研究,科学家得以继续对双胞胎现象的遗传学因素展开深入了解和分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