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可重编程到“年轻态”

眼球神经细胞再生或能恢复视力

2020-12-03 科技日报 张梦然
【字体:

语音播报

  据英国《自然》杂志2日发表的一项逆衰老研究突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科学家将小鼠眼睛的神经元,重编程到一个更年轻的状态,让它们的视力获得再生和恢复。该研究为人类进一步揭示了衰老机制,同时为青光眼等年龄相关性神经元疾病的治疗指出了新的潜在靶点。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是眼内的一种神经元,它们能将伸长的部分(称为轴突)从眼睛连接到大脑。这些轴突如果在发育早期受损,是可以存活下来并再生的,但到了成年以后就不行。

  此次,哈佛大学医学院科学家戴维·辛克莱尔及其同事的实验表明,在视神经受损的成熟小鼠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表达3种山中(Yamanaka)转录因子,即可以开关基因的蛋白:OCT4、SOX2、KLF4,就能将这些神经元重编程到一个更年轻的状态。这些小鼠长出了新的轴突,部分轴突一直延伸到了颅底。同样的处理方式还能逆转老年小鼠和青光眼小鼠模型的神经元丢失,并恢复其视力。

  在分子水平上,损伤和修复似乎涉及表观遗传变异,如甲基化。当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受损时,名为甲基的分子会在这些细胞的DNA上聚集。神经元在修复时会发生脱甲基化,切换到一种更年轻的甲基化模式。

  这一研究结果支持了之前的观点:衰老的背后是表观遗传变异的累积,要逆转某种复杂组织年龄并恢复其生物学功能是可能的。此外,该研究还表明,哺乳动物的组织保留了一份年轻信息的记录——部分由DNA甲基化编码,获得这些信息能够改善组织的功能。

  在与这一新研究同时发表的“新闻与观点”文章中,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科学家安德鲁·胡伯曼探讨了研究结果能否推及人类的问题。文章指出,此次描述的转录因子的作用仍需在人类中进一步验证,但研究结果已经提示:它们或能重编程不同物种的大脑神经元。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 火星盖尔陨石坑大洪水暗示生命或曾存在
  • “嫦娥”登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