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太赫兹频段是一种新的频率资源,有望用于未来的超高速无线通信——如第六代(6G)通信技术。德国和美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低成本太赫兹接收器,由一个二极管和一个专用的信号处理器组成,能在110米范围内以115吉比特(Gb)/秒的速率、0.3太赫兹(THz)的载波频率传输数据。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的《自然·光子学》杂志。
第五代(5G)移动通信技术之后是6G。从网络性能指标看,6G无论是传输速率、端到端时延、可靠性、连接数密度、频谱效率、网络能效等方面都有极大的提升。
卡尔斯鲁厄技术学院(KIT)的研究人员解释说:“为了能同时为更多用户提供服务,并以最快速度传输数据,未来的无线网络将由大量小型无线蜂窝组成,这些无线蜂窝距离短,能以最小能耗和低电磁辐射高速传输数据。”
研究人员进一步解释,为形成强大而灵活的网络,这些基站需要通过高速无线链路连接,这可以通过太赫兹载波来实现。太赫兹载波位于微波和红外光波之间。然而,现有的太赫兹收发器做工复杂且昂贵,还存在带宽瓶颈。
有鉴于此,在最新研究中,KIT与美国弗吉尼亚二极管(VDI)公司合作,研制出了这种新的简单且价廉的太赫兹信号收发器。
研究人员表示,新收发器的核心是一个肖特基势垒二极管(SBD),用于校正太赫兹信号,此外,还能提供较大的带宽,并用作包络检波器来恢复太赫兹信号的振幅。尽管如此,正确解码数据还需要太赫兹波的时间相关相位,该相位通常在整流过程中丢失。为克服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将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与一类特殊的数据信号结合使用,可以从振幅中重建相位。
利用这一新型收发器,研究人员在110米的距离以0.3太赫兹的载波频率实现了115吉比特/秒的传输速率。研究人员称,这是无线太赫兹传输在超过100米所展示的最高数据速率。此外,这种太赫兹接收器技术简单且性价比高,适合大规模生产。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