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龙井茶树染色体级别基因组完成组装

2020-09-10 中国科学报 李晨
【字体:

语音播报

龙井43 中国农科院供图

  近日,《自然—通讯》在线发表了我国科学家在茶树全基因组组装和茶树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的重要突破。该研究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主导,并携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等单位完成。该成果为茶树基因组学和育种研究,以及茶树遗传和进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茶树起源于中国而风靡于世界,世界茶饮料消费人口已超过2/3。茶树在我国分布广泛、种质资源丰富,六大茶类各具特色,而有关茶树进化的研究尚少。

  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杨亚军介绍,他们首先以我国著名的优良茶树品种龙井43为材料,利用自主开发的三代组装软件结合高通量染色体构象捕获等技术,克服了其基因组高度杂合、重复序列比例高等复杂基因组组装难题,完成了龙井43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组装。

  龙井43基因组大小为3.26 Gb,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准确性,获得了33556个高质量的注释基因。研究结果发现,龙井43与抗病、风味代谢以及自交不亲和相关基因家族发生扩张,与抗逆等相关的基因发生正选择。

  基于组装的高质量基因组,该团队对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39份有代表性的茶树材料进行了深度重测序,揭示了茶树群体的系统发生关系,描绘了栽培茶树的进化历史。

  他们发现,栽培区域的扩张增加了茶树种群间的杂合性和广泛的基因流;茶树野生近缘种群是中小叶茶品种(植物分类上多属于茶变种)和大叶茶品种(植物分类上多属于阿萨姆茶变种)的祖先,驯化过程中二者的选择方向存在差异。中小叶茶在长期驯化过程中与茶叶风味相关的萜烯类代谢基因和抗病相关基因受到的选择强于大叶茶茶树。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8228-8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 低成本太赫兹收发器传输速度达115吉比特/秒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