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由欧洲和美国合作开展的“太阳轨道飞行器”拍摄的首批照片新鲜“出炉”。这些照片是迄今在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拍摄的,其中部分照片揭示了日冕内成千上万个微型太阳耀斑“跳舞”的情景,有助解释为何日冕温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很多这个世纪之谜。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太阳活动重点实验室主任田晖向科技日报记者解释说,太阳耀斑是太阳大气中的一种剧烈爆发现象,据信由太阳磁场的相互作用引起。这些首次由成像仪器捕获到的微型太阳耀斑被称为“篝火”,大小仅为过去我们所熟知的太阳耀斑的百万分之一左右。
任务团队目前尚未确定这两种现象是否由同一过程驱动,但他们推测,许多“篝火”释放出来的能量可能会导致太阳外层大气——日冕变得异常灼热,而日冕温度为何比太阳表面温度高数百倍一直是未解之谜(即日冕加热之谜)。
田晖说,有一种理论认为,日冕中任何时刻都存在大量非常微小的所谓“纳耀斑”,这些“纳耀斑”将储存在日冕磁场中的能量释放出来,加热了日冕。本次观测到的这些“篝火”是否就是理论预言的“纳耀斑”?它们到底有多普遍?能否有效加热日冕?这些问题仍需要太阳物理学家进一步研究来解答。
这些照片由“太阳轨道飞行器”携带的紫外成像仪于5月30日拍摄,拍摄时探测器距太阳表面7700万公里。尽管美国发射的“帕克太阳探测器”此前曾在距太阳620万公里的地方与之“亲密接触”,但它没有携带面向太阳的相机;而位于夏威夷的丹尼尔·井上望远镜拍摄的太阳照片的分辨率虽然高于“太阳轨道飞行器”的,但由于地球大气层过滤了绝大部分的太阳紫外线和X射线,因此其无法拍摄类似这次的照片。
“太阳轨道飞行器”于今年2月踏上征程,携带10台仪器,可对太阳成像并研究其周围的环境,这款探测器将首次对太阳两极进行探索。据悉,该任务总成本为15亿欧元,预计将工作9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