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以色列理工学院和德国波鸿大学的两个研究小组表示,他们正在研究将光合聚光复合物的光吸收能力与光系统Ⅱ的电化学能力相结合,以此获取可再生清洁能源,即利用光合作用为未来开发可再生清洁能源。
在自然界,细菌、藻类和植物经过演化后,其类囊体膜中存在着光系统Ⅱ(PSⅡ),是自然光合作用的产物,能够有效地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试图利用植物膜水分子获取电子释放的能来产生清洁燃料源,这也是人们所说的生物光电化学电池(BIOcells)。
以色列理工大学在声明中说,人们正力图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丰富和无污染的太阳能被视为极具特别价值的能源。生物光电化学电池属于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创新概念,旨在半自然、半人为地利用自然过程来开发清洁、负担得起的高效能源。
研究人员在发表于《材料化学A》杂志上的论文中称,他们的新发现有望成为人类在制造太阳能生物光电化学电池方面的重要进步,而这种电池将是未来主要的清洁能源。
为了在人工环境下实现生物光电化学电池的光生电过程,两个团队开发了一种由两种成分组成的生物电极,其中包括将PBS(一种聚光蛋白)和PSⅡ多蛋白复合物功能性相连接,有些是跨物种结合。这种连接的工作难度相当高,但研究人员利用交联剂成功实现了连接。这种交联剂具有两个或多个反应端,能够以化学方式附着蛋白质。
研究人员表示,PBS-PSⅡ相连后与其他物质组成的电极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与PBS单独作为电极物质相比,两者相连的绿光间隙单色光子电子转换效率(IPCE)最高达到了10.9%。分离PBS和PSⅡ的技术分别由德国和以色列的研究小组完成,他们共同将两者整合到生物光电化学电池研究中。
以色列理工大学表示,他们研究中所涉及的蛋白质连接和组装能力代表了开发生物太阳能电池的重大突破。这意味着人们可以将不同物种的蛋白质复合物进行功能性组合,以建立集不同物种所长的半人工系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