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研究人员绘制首个地球微生物“社会关系”网络

2020-06-19 中国科学报 崔雪芹
【字体:

语音播报

地球微生物组的互联特征 课题组供图

  近日,浙江大学教授徐建明团队通过分析地球微生物组计划大数据,构建了全球微生物共存网络,通过对其“社会关系”的分析,首次揭示了地球多种环境中微生物组间的互联模式。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微生物组》。

  厘清不同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复杂交互作用关系十分重要。统一采样、测序、分析的全球最大标准化环境微生物组数据库的建立,为中外科学家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资源。徐建明团队通过综合分析全球多种生存环境(土壤、植物、动物、水体等)中的微生物组数据,构建了全球微生物共存网络。“通过这张网络,我们对微生物的关系能够看得更清楚,为进一步理解运行机制提供了前提条件。”徐建明说。

  随着同一个生态系统内微生物关系的明确,浙大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跨界的互联表征。他们发现相同关系越多,连线越粗,也意味着有共同的相互作用。这反映出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微生物关系与交流。

  “这项研究从系统角度认识事物,加深了对地球微生物重要性和多样性的认识。”徐建明介绍,整体社会关系网络的相似性,反映潜在的交流强度。

  地球不同生境的微生物组之间都有紧密联系,依据关联特征可划分为不同的子网络。根据子网络间的相似性,可进一步将其分成两组。值得注意的是,土壤微生物组与动物表面、动物肠道和淡水微生物组有密切关系,而植物、动物体表的微生物是连接两组子网络的桥梁。

  “如果只是从微生物群落组成的角度进行研究,往往不能真正认识微生物组运行的内在机制。”论文第一作者、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研究员马斌告诉《中国科学报》,所有的微生物都是相互关联的,不能割裂开来理解。例如,要知道肠道微生物组,就要研究环境对其的影响。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86/s40168-020-00857-2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