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每日科学

地震波揭示地下巨大结构

2020-06-18 中国科学报
【字体:

语音播报

  近日发表于《科学》的一项研究显示,地震波数据揭示了地表下2900公里处的巨型结构,该结构位于地球熔融地核和固态地幔的交界处。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Doyeon Kim及同事分析了数百次大地震的数据,进而在南太平洋马克萨斯火山群岛地下发现了一个新的结构。Kim说,这种结构被称为超低速带,直径约1000公里,厚度约25公里。

  这些结构之所以被称为超低速带,是因为地震波以较低的速度穿过它们,但其构成仍是一个谜。它们在化学性质上可能与地球的铁镍合金地核和硅酸盐岩石地幔不同,或者具有不同的热学性质。

  研究人员在分析1990年至2018年间太平洋盆地周围发生的7000次地震活动记录时发现了这一结构。这些地震的震级都在6.5级或以上,深度超过地表以下200公里。

  研究小组观察了一种特殊类型的地震波(被称为横波)沿着地核—地幔边界传播时产生的回声。来自单一地震图的横波回声很难与随机噪声区分开来,因此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最初设计用于识别大型天文学数据集趋势的机器学习算法。

  对数千个横波的同步分析揭示了马克萨斯群岛地下的巨大结构。该团队还注意到,较早发现的夏威夷地下超低速区域比之前认为的要大得多。

  Kim说,研究地幔很重要,因为它可能揭示地球结构是如何随时间发展而变化的。“地球的地幔是对流发生的地方,它实际上是热点火山活动和板块构造的驱动机制。”

  确定超低速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一些火山是否起源于地下深处,以及地球下地幔的构成。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a8972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