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极地遥感团队与国内外科研人员合作,基于高分辨率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首次获取了环南极时间序列固定冰数据集,揭示了南极固定冰的时空分布、变化特征及其与冰山的相互作用等。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环境遥感》。
固定冰是指附着于海岸、近岸岛屿、冰架前端或接地冰山等地物上的海冰,是南极海冰的重要类型和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的固定冰数据可以提高南极近岸区域海—冰—气热交换的评估精度,为近岸冰间湖的形成和发展、冰架稳定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受南极特殊地理位置和恶劣环境的限制,卫星遥感是当前对南极固定冰进行大范围观测的唯一有效手段。”论文通讯作者、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程晓告诉《中国科学报》,SAR具有分辨率高、不受光照条件限制的优势,作为本研究的主要数据源用于南极固定冰的观测。
研究人员采用一种改进的净梯度差法算法,首次实现了对南极固定冰边缘的自动获取,生成了全南极高分辨率、长时间序列固定冰数据集。结果表明,南极固定冰平均面积约为4.9×105平方千米,占总海冰面积的3%~4%,其中约70%分布于东南极沿岸;固定冰边缘到海岸线距离最小值不到1000米,最大值可达20万米;2006~2011年,南极固定冰以1.2×104平方千米/年的速率减少。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南极近岸大型冰山的接地和运动对固定冰分布和形成的影响。研究人员表示,大型冰山接地后会阻碍海冰的运动,导致海冰的堆积,使得原本不存在固定冰的区域形成固定冰,而冰山漂离后固定冰区消失,这会导致南极沿岸区域性的环境在短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此外,冰山对固定冰的锚定存在一定的作用距离。当冰山与海岸的距离在一定范围内,在共同锚定作用下两者之间可以形成连续的固定冰冰桥,而当距离超过一定范围后这种共同作用消失,固定冰范围也会急剧减小。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rse.2020.111736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