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中生食毛虫生活在恐龙羽毛上的复原图 首都师范大学任东研究团队供图
首都师范大学任东教授研究团队11日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白垩纪中期琥珀中取食恐龙羽毛的新昆虫》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通过分析1000余块包裹在琥珀中的羽毛标本,找到已知最早的取食恐龙羽毛的一类外寄生昆虫,通过深入分析其结构特征,提出昆虫取食羽毛行为至少起源于白垩纪的中期(距今0.99亿年前),填补了食毛类昆虫早期起源和演化空白,这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报道的最古老食毛类昆虫。
据介绍,专性的外寄生性昆虫生活在寄主(脊椎动物)表皮上,以取食宿主的血液或者皮肤衍生物为生。现生的外寄生性昆虫主要分布于两大类昆虫:跳蚤和虱子。该论文第一作者、首师大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高太平等人曾对跳蚤早期起源做过深入研究,表明吸血的蚤类昆虫起源于侏罗纪中期,最早的宿主可能是有羽恐龙或者翼龙。之后在白垩纪早期,随着哺乳动物的繁盛,跳蚤开始选择哺乳动物作为宿主。而虱子寄生在毛发中,以毛发和皮屑为生,使得宿主奇痒无比,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而且对家养宠物、喂养牲畜都造成很大的危害。然而有关食毛类昆虫的起源时间和早期演化,一直都找不到相关的化石证据。
高太平等人在1000余块包裹羽毛的琥珀标本中发现其中的两块琥珀(距今0.99亿年),有9只体型小于0.2mm的昆虫附着在羽毛周边,而其中几只利用足和触角紧紧抓在羽毛上。高太平介绍,基于这些昆虫独特的外形特征,他们建立了一个新的昆虫类群——中生食毛虫科。中生食毛虫有着头、胸、腹近于等宽的身体,咀嚼式口器,小眼睛,短短的触角顶端有着三根长刺,足短小,足上具一只小爪、两根长刺,这些都是协助其抓住宿主的结构。琥珀中羽毛的羽小枝出现断裂,在羽枝间靠近羽茎的位置形成破碎的空洞,显示其是中生食毛虫幼虫咬食之后的结果。深入分析两种羽毛的差异,发现这些羽毛来自不同恐龙,说明中生食毛虫对宿主的专一性并不强。这项研究成果表明,食毛类寄生昆虫伴随着有羽恐龙和鸟类繁盛出现,白垩纪中期的中生食毛虫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首师大交叉科学研究院和生命科学学院为论文的第一单位,高太平为论文的第一作者,任东和高太平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