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10月28日,位于广东省惠州市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HIAF)调试成功,实现束流全线贯通。据悉,HIAF将于近期全面开展束流指标测试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开展首批科学实验并完成装置工艺验收。
HIAF于2018年12月开工,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负责建设。作为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指标领先的全离子加速器,其工程建设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历经10年攻坚,团队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研制了国际首台第四代电子回旋共振离子源,建成了毫安级连续波强流超导直线加速器,攻克了非谐振超快束流加速真空、电源、高频核心技术,实现了国际上最快的非谐振加速速率,为达成HIAF国际领先的束流指标奠定了技术基础。
HIAF束线总长约2公里,包括6000余台(套)大型工艺设备、约500万个零部件,工艺管线总长超过100万米。针对大科学装置系统复杂等诸多建设挑战,团队率先构建了基于“数字孪生驱动”的大科学工程建设新模式,将安装周期从国际通常所需的两到三年缩短至8个月,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率工程建设,探索出一条新时代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国路径”。
经过7年的工程建设,HIAF于10月27日启动全面调试。束流由超导回旋共振离子源产生、超导直线加速器预加速至增强器累积流强并加速到高能量,最后引出至放射性次级束流分离器、高精度环形谱仪等实验终端。此次调试基于自主研发的高性能操控软件LACCS系统,实现束流的精准操控和一键贯通,创造了复杂大科学装置快速调试出束新纪录,为HIAF高可靠运行和实验供束打下坚实的基础。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5-11-04 07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