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2025年10月24日在甘肃省民勤县航拍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厂房。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2025年10月2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实验室内,科研人员正在放置用于建设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的实验样品。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 摄
茫茫戈壁滩上,一座全新实验堆的建成,使核燃料实现了从“铀”到“钍”的多元化选择。
记者11月1日从中国科学院获悉,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牵头建成的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近日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在国际上首次获取钍入熔盐堆运行后实验数据,成为目前全球唯一运行并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初步证明了熔盐堆核能系统利用钍资源的技术可行性。
钍是一种放射性较弱的银色金属,天然存在于岩石中。钍基熔盐堆,是以钍为燃料,以高温熔盐作为冷却剂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具有无水冷却、常压工作和高温输出等优点。这一技术路线契合我国钍资源丰富的资源禀赋,更能与太阳能、风能、高温熔盐储能、高温制氢、煤气油化工等产业深度融合,构建多能互补低碳复合能源系统。
“钍基熔盐堆,与目前普遍使用的压水堆不同,采用高温液态熔盐作为冷却剂,无需巨大压力容器,也不用大量水冷却。这就像把‘核燃料’放在‘高温的盐’里流动发电,既安全又高效。”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专家解释。
从科学构想到工程实现,团队几乎从零开始。2011年,中国科学院启动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依托体系化、建制化优势,集聚了一支协同创新队伍。
没有成熟技术可借鉴,就自己研发;没有专业团队,就边干边学。专项实施期间,近百家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集团深度参与研发和工程建设,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实现了核心材料、装备与技术从实验室研发到实验堆工程验证的重大跨越。
付出终获回报。实验堆2020年1月开工建设,2024年6月首次实现满功率运行,2024年10月完成世界首次熔盐堆加钍,在国际上率先建成独具特色的熔盐堆和钍铀燃料循环研究平台。目前,科研团队正围绕加钍后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
团队负责人戴志敏表示,团队将以2035年建成百兆瓦级钍基熔盐堆示范工程并实现示范应用为目标,加速技术迭代与工程转化,为国家提供安全可靠的钍基能源发电新路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