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微观世界中,有没有快递员?有!3D手型微纳机器人就是。
日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仿生智能界面科学中心最新研发出一款3D微纳机器人,尺寸仅为40微米左右,比头发丝的直径还要小,却能像机械手一样完成抓取、运输和释放颗粒/细胞的精密任务,在微观世界实现“手到擒来”。
那么,这么精巧的“手”是如何做出来的?依靠的是“微观画笔”——飞秒激光直写技术。科研人员像画图一样,用激光这支画笔在不同材料上“画”出多种微纳结构,让每个部分具备不同功能,成为一只完整的手型微纳机器人。
简单地说,这个“快递员”靠酸碱度(pH)的改变和外界磁场的驱动来工作。这款微纳机器人由两种智能材料组成:顶部是pH响应模块,像个“感应夹子”,遇到特定酸碱环境,手掌就会自动开合;底部是磁驱动模块,像个“微型马达”,能用外部磁场远程控制它的移动、旋转甚至翻转。
那它又是如何进行配送的呢?在磁场引导下,这只灵活的“手”能够避开“障碍物”,精准定位到目标颗粒/细胞。当检测到酸性环境时,“手掌”会自动合拢完成抓取。随后,翻转身体调整姿态,安全送达指定区域,并在碱性环境下完成释放颗粒/细胞的动作。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通过多材料集成与模块化设计,制备了兼具pH响应环境感知与磁驱动精准导航的3D微纳机器人,解决了传统微纳机器人单响应、单功能的技术限制,为微观世界的精准操控打开了新大门。
未来,这款3D手型微纳机器人将在很多环境大显身手,例如精准医疗——它将携带药物在人体内穿梭,精准投放,成为医生最好的助手。
(作者:郑美玲,系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5-10-30 16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