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黑洞X射线双星是研究黑洞的吸积物理过程和辐射机制的重要天体。近期,一个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领衔的中外合作团队,通过分析一个黑洞X射线双星系统在12年长期爆发期间的多波段观测数据,研究了其系统中的紫外及光学辐射机制。研究人员发现,在其爆发过程中,紫外及光学辐射可能是由其外吸积盘的粘滞加热过程主导。相关研究成果刊发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
黑洞X射线双星是由黑洞和伴星组成的双星系统,黑洞通过引力吸积伴星物质,在其周围形成吸积盘、冕和喷流等辐射结构,产生从射电至X射线的宽波段辐射,并表现出不同的爆发状态,根据它们的X射线辐射谱特性,科学家将其分为硬态、中间态和软态。
一般认为,黑洞X射线双星中射电辐射来自喷流,X射线辐射来自冕区。因为紫外及光学波段处于各种辐射机制的交集处,所以相对于射电波段和X射线波段的辐射,人们对黑洞X射线双星中的紫外及光学波段辐射起源的了解较少。黑洞X射线双星中的紫外及光学辐射与X射线辐射普遍存在幂律相关性,而幂律指数值的大小可以用来表征不同的辐射起源。
黑洞X射线双星Swift J1753.5-0127是一颗典型的硬态爆发源,并在12年间长期爆发。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的硕士研究生杨鹏程、研究员张国宝和研究员王建成等人,联合湘潭大学吕铭教授、美国纽约大学拉塞尔和盖尔芬德教授、荷兰格罗宁根大学门德斯教授等,利用“雨燕”卫星的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双星系统此番长期爆发过程中多波段辐射的相关性,发现其紫外及光学辐射与X射线辐射具有显著的幂律相关性,并且当观测波长从光学到紫外波段减小时,其与X射线波段的幂律指数逐渐增大,与粘滞加热盘模型的理论预期一致,表明紫外及光学辐射可能是由外吸积盘中的粘滞加热过程主导。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2-06-21 08版)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