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科技日报】研究发现:秦汉以来人类活动导致我国东部植物多样性降低

2022-06-21 科技日报 陆成宽
【字体:

语音播报

  20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我国的植物孢粉记录发现,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以来,人类活动显著降低了我国东部地区的植物多样性。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

  我国东部地区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业起源地,这里的农作物驯化和栽培历史可追溯到11500年前的全新世初期。然而,人类土地利用对植被影响的开始时间及强度等尚存在不确定性。“如何识别人类对植被影响并评估影响的强度,是摆在古生态学家面前一个难题。”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员曹现勇介绍。

  孢粉是植物孢子和花粉的总称,不同的孢粉组合能够代表不同的植被群落。孢粉粒在风力和水流的搬运作用下,被汇聚并埋藏到湖泊和泥炭等沉积物中,成为重建古植被景观的一把钥匙。孢粉学家将埋藏于沉积物中的孢粉一粒一粒地识别并统计出来,再结合沉积物年代学分析结果,就可以重建过去植被景观及土地利用历史。利用我国已经积累的大量地层和现代孢粉数据,研究人员开展了植物多样性变化研究。

  研究发现,在自然气候波动的影响下,在距今2000年以前的全新世大多数时间,我国东部地区的孢粉多样性虽存在一定幅度的波动,但整体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然而,距今2000年以来,我国东部地区的孢粉多样性快速降低。

  “相对全新世的其他时段,最近2000年内的气候波动相对较弱,无疑该阶段的植物多样性丧失应主要由人类土地利用导致的。”曹现勇强调。

  对此,曹现勇表示,秦汉时期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和文化整合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发展时期,人口出现快速增长和农业发展扩大了对植被破坏的范围,也加剧了破坏强度。人类毁林开荒导致原始森林面积缩小,取而代之的农田和次生林等景观在我国东部地区开始大规模出现并不断扩展。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2-06-21 02版)

打印 责任编辑:阎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