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科学报】研究揭示白垩纪松辽盆地或曾历30万年降雨事件

2020-03-25 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邓土连
【字体:

语音播报

  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丽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在白垩纪Santonian-Campanian(三冬期—坎潘期)转变时期,松辽盆地存在长时间的降雨事件,或长达30万年。相关研究2月24日发表于《古地理、古气候、古生态》。

  松辽盆地是全球最大的陆相盆地之一,具有连续的高沉积速率的陆相沉积,因此基于该盆地白垩纪时期的古气候环境恢复重建对于解析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性陆地响应机制有重要理论意义。

  研究人员通过对比不同碳数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分布及其相应碳数之间碳、氢同位素组成的相关系数,重建了该时期的湖泊水氢同位素组成以及降雨氢同位素组成的变化,并结合藻类和孢粉学的证据认为,在这一转变时期,松辽盆地存在长时间的降雨事件。

  研究表明,具有透光带缺氧指示意义的芳基类异戊二烯以及类胡萝卜素类化合物的检出,说明在该时期存在透光带缺氧。同时,具有水体分层指示意义的伽马蜡烷指数在这一时期呈现高值,具有盐度指示意义的MTTCI显示表层水体盐度在该时期显著降低。结合前人对松科1井(SK-1)、ZK-1以及后金沟等剖面的研究结果,推测是由于大量淡水注入造成了湖泊水体呈现上淡下咸的分层,而降雨带来的丰富的营养物质造成的藻类勃发,导致了水体快速进入缺氧状态。而这又进一步造成了透光带缺氧这种极端的水体环境,造成水生生物的死亡。这些发现也与化石证据中观察到的动物化石显著减少一致。

  据介绍,松辽盆地此次识别出的降水事件在盆地不同凹陷均有检出,持续时间长达30万年,这一现象与三叠纪末期的卡尼洪水事件很相似(持续了200万年),是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气候异常事件,这种长时期的降雨事件给湖泊生态系统带来了灾难性打击。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palaeo.2020.109674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0-03-25 第4版 综合)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