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24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获悉,该所咸漠和赵广带领研究组发现了一种大肠杆菌酸耐受性新机理,可以保证细菌在酸性环境下的正常生长。
据咸漠与赵广两位科研人员介绍,该研究发现传感激酶CpxA可以通过组氨酸残基的质子化直接感应酸性环境,并激活其配对的调控蛋白CpxR来启动不饱和脂肪酸合成基因fabA和fabB的表达,最终提高细胞膜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细胞膜磷脂成分的变化会降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质子通透性,从而维持大肠杆菌细胞内部的pH不会受外界酸性环境的影响。
据了解,对于细菌来说在酸性环境中的生长能力至关重要。例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等会在宿主消化道内定殖并引起疾病,而它们在侵染宿主的全过程中都要抵御外界的酸性环境:人的胃部呈强酸性(pH 1.5-2.5),被认为是宿主防御肠道致病菌的第一道屏障;而小肠内呈弱酸性(pH 4-6),大肠杆菌等会在这里快速繁殖并致病。目前已知的大肠杆菌酸抗性系统有5种,它们可以维持大肠杆菌在pH 2左右的环境中存活数小时,但却对大肠杆菌在pH 4-6条件下的生长毫无作用。
青岛能源所科研人员发现的这种酸耐受性机制在有机酸发酵领域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机酸是一类重要的微生物发酵产品,然而高浓度有机酸的积累会造成发酵液pH的下降,严重抑制生产菌株的生长和后续生产,所以在发酵过程中必须添加碱液维持中性状态。前期研究中科研人员构建了生产3-羟基丙酸的大肠杆菌工程菌株。将该酸耐受性系统导入到工程菌株后,无论是否调节发酵液pH,都可以得到相似的细胞浓度和3-羟基丙酸产量。这样可以大幅降低有机酸的发酵生产成本,提高有机酸生物合成过程的经济性。
相关工作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咸漠研究员和赵广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博士生许莹和赵喆为共同第一作者。
据介绍,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南开大学刘斌研究员、亚利桑那州立大学Shi Yixin教授和山东大学祁庆生教授的帮助。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0-03-25 03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