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贺信中作出的“两加快一努力”重要指示要求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中国科学院办院方针

首页 > 传媒扫描

【中国新闻网】中国气藏型储气库建设创新成果整体达国际先进水平

2019-12-16 中国新闻网 王庆凯 杜佳卉
【字体:

语音播报

  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地下储气库关键技术及产业化成果鉴定会14日在北京召开。由12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专家组认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石油)复杂地质条件下气藏型储气库建设技术创造了世界储气库建设的多项第一,创新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利用枯竭气藏改建储气库,用于平衡冬夏用气峰谷差、应对突发供气短缺,在国际上已有百余年历史。但中国枯竭气藏地质条件复杂,为储气库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据介绍,近20年间,中石油组织科研团队,攻关复杂地质条件下储气库建设技术难题,建成22座气藏型储气库,年采气能力超过110亿立方米,最高日采气量超1亿立方米。

  专家组认为,中石油气藏型储气库建设创新成果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创建了复杂地质体动态密封理论。这一创新成果突破了复杂断块选库禁区,扩大了枯竭气藏改建成储气库的范围,为优选储气库址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二是创建了复杂地质条件下气藏型储气库库容动用理论及优化设计方法。这一理论和方法解决了储气空间高效动用难题,形成了复杂地质条件气藏型储气库库容参数设计标准,提高了储气库库容利用率。

  三是创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储气库工程建设关键技术,解决了巨大力量交替剧烈变化条件下水泥环长期密封、大压差钻井防漏和高压大流量注采关键装备研制难题,支撑了储气库工程建设。

  四是创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储气库长期运行风险预警与管控技术,形成了“地质体—井筒—地面”三位一体的风险管控体系。

  专家组认为,建设气藏型气储气库的创新成果,对中国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实现储气库建设目标有重要支撑作用。

打印 责任编辑:侯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