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报】“珍惜盘中餐”关乎国家粮食安全
发布时间:2020-10-23 来源:中国科学报 韩扬眉 【字号:

  自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以来,社会各界都在努力践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粮食年产量已增长了近5倍。然而,在食物极大充足丰富的同时,大量食物被浪费了。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团队调查,根据城市人数和人均食物浪费量推算,中国城市餐饮每年食物浪费总量约为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

  “城市餐饮、年轻人聚会的食物浪费较为严重。此外,肉蛋等副食的浪费比主粮更为严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正斌告诉《中国科学报》,“尽管我国粮食充足,粮库有保障,但这并不是浪费的理由,在粮食安全方面还是要有危机意识。”

  粮食浪费不仅是个人习惯问题,更是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的大事。张正斌表示,一方面,我国当下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贸易关系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而国内南北方粮食产量格局还存在较大差异,必须要居安思危。“另一方面,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我国的旱涝等灾害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能排除其它疾病灾害等突发事情的发生,我们必须要手中有粮,才能心里不慌,而藏粮于民,首先要抓好餐桌上的节约。”

  “再多的粮食也经不起浪费。尽管粮食连年丰产,但我国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1亿多吨粮食,今年进口量还可能创历史新高,节约不浪费也有助于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在李国祥看来,浪费粮食不仅浪费了生产资源,也浪费了国家财政资源。国家在稳定粮食价格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也消耗了大量的土地、水等农业资源。如果把浪费的部分节约起来,投入到保护农业资源上,对可持续发展十分有利。

  食为政首,国家始终把百姓吃饭问题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国家通过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等突破关键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张正斌说,科研人员苦心钻研获得了高产甚至超高产的粮食产量,若被白白浪费掉了,是对科技投入的挥霍。

  在专家们看来,吃得多、吃得不健康,也是浪费粮食的一种表现。

  “现在的人们饮食过量,甚至吃出了‘富贵病’,非常不利于身体健康。”张正斌经历过吃不饱饭的日子,对现在的浪费和饮食习惯感到痛心。他认为,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建立粮食来之不易的思想意识要从孩子抓起,通过宣传教育、忆苦思甜,让大家认识到“粒粒皆辛苦”的真正含义。

  “营养均衡也是粮食安全的目标。”李国祥说,建立科学的饮食习惯,对个人、对社会均是有益的,也是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重要方面。

  李国祥建议,一方面要发挥媒体舆论的作用,在社会上营造节约粮食、合理膳食的氛围,影响老百姓的思想和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立法监督,形成约束力。比如,通过立法促进、鼓励餐饮行业对食物克数、营养成分等进行标识,引导消费者根据个人需求用餐。此外,还应该加强营养健康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告诉消费者不合理膳食的危害影响,提高消费者的知识水平。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20-10-23 第1版 要闻)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20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