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家风故事

条件保障与财务局 汤浩:清风正气传家远之桐城人家

条件保障与财务局 汤浩


发布时间:2020-12-18来源: 【字号:
  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的“六尺巷”,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之上刻有“礼让”二字。六尺巷的由来,蕴含着一个体现优良家风的故事。
  据安徽桐城的《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张家人一气之下写了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张英身居高位,却不依仗权势欺压邻里百姓,以和为贵、与人为善、谦恭礼让、正气凌然。张英为官清廉,注重家庭教育。他撰写的《聪训斋语》,以“立品、读书、养身、择友”为主要内容,要求子孙“务本力田、随分知足”,在日常生活中感悟读书、立身、做人、持家的道理。他把家训概括为四句话:“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张家的优良家风,对子孙后代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英的三个儿子皆为进士出身。长子张廷瓒二甲第二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詹事府少詹事;次子张廷玉,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内阁首辅)、首席军机大臣等职,乾隆二十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号“文和”,配享太庙,是整个清朝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第三子张廷璐,一甲第二名(榜眼)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入值南书房,迁侍讲学士。“父子双双宰相,一门六代翰林”,张家能成为康雍乾时期汉臣中的名门望族,与其良好的家风家训是分不开的。晚清名臣曾国藩至少五次在其家书中向兄弟子侄推荐张英家训,并且感叹“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正则民风正,民风正则政风清!张家的美谈流传千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桐城人民深受张家优良家风的影响,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恭让谦和、与人为善。作为桐城人民的一分子,我的家庭亦深受这种优良家风传承的影响,父母言传身教,我自己从小就耳濡目染。家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我本人也将不忘初心,在继承传统家风精粹的基础上,继续弘扬优良家风,并一代代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