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园,孩子是苗,家庭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题记
“国有法,乡有约,家有训”,这就是家训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问题,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小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社会层次不同,约法就不同,有了这些规矩,社会才是健康文明的整体,个人,家庭和国家才有力量,才有发展的未来。
崇尚德善、忠厚做人、尊奉伦理、孝悌待亲—这是父母对我讲得最多的一句话。
崇尚德善,忠厚做人
在我的成长记忆中,父母一辈子没和人发生过争执,他们一直把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忠厚做人看得很重。我的母亲是一位内心善良、忠实厚道的普通人。记得我还在上初中的一个冬天,每天中午家门口都会有一位流浪汉的身影,母亲总是将当天中午的午饭多做出一大份来,盛到流浪汉的碗里,让流浪汉在寒冷的冬天得以饱腹。碰上哪天流浪汉没有来,母亲则为他稍许担心,嘴里不时还会念叨担心着:“在这寒冷的冬季有个挨饿的人。”
在父母亲的影响下,耳濡目染使我们及我们的孩子们都传承着父辈的优良传统—崇尚德善,忠厚做人。儿子今年4岁,还在上幼儿园,活泼可爱,好学进取有礼貌,没有辜负我们对他的培养。他的成长映射出一个文明、和谐、向上的家庭带给他的无尽精神食粮。我每次教育他,要保护好身边的环境,不要乱丢纸屑的时候,要做个品德高尚的好孩子。我和孩子一起出去散步和玩耍时,有时热了、渴了,买一支雪糕,买一瓶矿泉水,吃完、喝完之后,儿子总是将雪糕纸和矿泉水瓶不乱扔,总是寻找附近的垃圾箱,然后扔掉,儿子用行动践行着争做德善兼备的好孩子。
注重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也是党的优良传统,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成长的营养剂。
尊奉伦理,孝悌待亲
在父母的年代,兄弟姐妹多。贫苦的年代里,懂事年幼的母亲为分担姥爷、姥姥的家庭重担,在外做繁重的劳力、在家照顾弟妹,总是把家庭里其他人看的比自己重要。最后在姥姥病重的时候,没日没夜的守候在姥姥病床前,悉心照料。她说:“人老了,看一次少一次,而且姥姥喜欢我,看见我就很开心,一天不去就会站在路口等待……”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侍奉公婆、赡养父母贵在平时用心。因此,我每星期都去看望父母,逢年过节,会买份礼物和家常菜,和爱人一起,为父母亲做饭,静心听听他们的故事和唠叨,给他们洗洗衣服、晒晒被子。我们的一点点孝心都会激发老人无限的满足感,跟人炫耀儿女对自己的好。看到老人开开心心的生活着,那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对于4岁的儿子来说,怎样才能做到“孝”呢?其实并不难。很小很小的一件事情就能传达孝。记得有一年的母亲节,为我的两位母亲(妈妈和婆婆)订了两束鲜花送给他们,带着宝贝回家的路上,儿子问我是送给谁的,我告诉他是母亲节,送给姥姥和奶奶的,这时儿子说:“妈妈怎么没有你的,等我长大了我给你买。”此时儿子的话让我听了心里很温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是对其影响最大、最深远的人,也是他们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我也经常告诉儿子:你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让父母十分高兴,这便是孝;你在父母下班回家时,将拖鞋递到父母跟前,这便是孝;你在父母忙碌了一天后,为父母端上一杯热茶,这便是孝;你在家里时,多帮父母分担些家务活,这便是孝;哪怕你在父母生日时没有礼物,只有声祝福语,这也是孝。即使再小的事情,只要你有那份心意,那么那件事情就会变得十分大,十分有意义。
每个人只有在家庭中习得、养成基本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才能融入社会,进而在社会中立足。这个主流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形态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既是我们国家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每个家庭、每个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形态,非常适合在家庭生活中,以生活化、日常化的语言和行为将其细化和落实。如在家庭生活中家人之间亲爱友善,父母长辈辛勤工作、遵纪守法,就会把法治、敬业、友善等立身处世的观念渗入孩子的意识中。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向来重视家教,而家风家训更是重要。我们今天建立的成就是继承历史文明的基础上构建出来的。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引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要求:“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我作为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员,更应当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廉洁自律,家风家训永远是我做人的准则和戒条,它将是一个尺度,矫正我的过失,校正我的进步方向,迈向幸福的彼岸。
(责任编辑: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