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教泽承先绪,五世儒宗启后昆。”
这一联来自1989年修订的《广西韦氏族谱》。这里讲的一经,是指广西韦氏一世祖韦经,五世儒宗,则是指从一世祖到五世祖,都是以儒为本,最终通过儒业考取功名,为国奉献的列位宗祖。据清代《钦定四库全书》收录的清初汪森编辑的《粤西文载·卷六十八》载:“韦经,宜州人,大观中举进士,官至承议郎、雷州通判,权知州事,有政声闻于时。”乾隆二十年刻本《庆远府志·卷七》载:“大观三年己丑科贾安宅榜:韦经,龙水人,官通判。”这里涉及的“宜州”,就是今天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古时候的宜州,又叫龙水郡,“大观”是北宋徽宗的年号,大观三年就是公元1109年。据《韦氏族谱》,广西韦氏即以韦经为广西韦氏始祖。韦氏在宋代由汴京(即今天河南省开封市)迁入广西。北宋二程等理学在中原地区的繁荣发展,尚未传到边疆广西地区,而韦经等人以儒业举进士,恰恰促进了理学在边疆地区的传播。《广西民族志》认为,韦经等这一批士人或文人的出现,促进了中原地区先进文化、特别是宋代理学在边疆地区的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韦氏宗族从一世祖韦经开始,以儒业为本,这必然形成了整个家族、宗族倚重儒学。我所在的地区,属于韦氏宗族在广西东部平南县的一个分支。
宗族强调“家国天下”责任的重要性。一世祖韦经曾任雷州通判,知州事。他任职雷州期间,以儒家的“民本”思想为指导,关注民生,为民做实事,发展生产,让人民安居乐业,最终赢得“有政声”的评价。正因为此,族里特别强调儒家思想里的“家国”责任。小时候,族中有名望的人担任村中的小学校长,记得有一次国旗下的讲话,他讲了一个话题:我们为什么而读书?他特别地引用了宋代理学家、思想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来说明读书的意义。为了给我们这些小学生讲明白这几句话的意思,特意给我们讲了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明末清初,清兵攻陷扬州后,制造了残忍的扬州大屠杀。顾炎武的母亲临终前对他说:“我虽然是妇人,但身受国恩,将与国家同存亡。希望你也不要辜负国恩,不要在清廷做官,不要忘记先祖的遗训,那么我就可以安心地在地下闭上眼睛了。”顾炎武从此从军抗清。尽管抗清最终失败了,但是,失败后的顾炎武,看到中华文明、中华文脉在战争中被冲击,被毁灭,心痛不已。于是,他北上游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等地,考察山川形势、地理水文,整理中国传统的学问,写了很多书,成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化名人。顾炎武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清兵的残酷屠城,是对人的残杀,对社会的破坏,顾炎武奋起参军,在昆山起兵抵抗清兵,此为“为生民立命”;顾炎武在抗清失败后,考察山川地形,纠正古人历史、地理、哲学、语言学、金石铭文等著作的错误之处,写了很多书,成为清代乃至近代学术伟人,此为“为往圣继绝学”;顾炎武在总结明代王朝灭亡的教训时,对明代的专制与腐败,对封建主义皇权制度等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较为先进的社会蓝图,此为“为万世开太平”。校长说:“我们的读书人,就应该要有顾炎武这样的理想和抱负,要有这样的志向,要有这样的眼光和高度,真正做到读书读到脑里去,读到心里去,读到骨子里去,挑起我们中华民族儿女应有的责任。”
宗族里文学氛围浓厚。儒家历来重视文学,儒家经典《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我们虽然偏居广西山区农村,村中以韦姓占据绝大多数,然而,这里的文学气氛并不稀缺。有清一代,广西诗坛、词坛相继崛起,著名的有杉湖诗派(以朱琦、龙启瑞、彭昱尧为代表),临桂词派(以晚清四大词家之王鹏运、况周颐为代表)等。彭昱尧即为我们县的人,同时他又以词著名,是“岭西五大词家”之一。此外,清代以诗著名,曾在甘肃多地任职的黎建三,他的家乡就在我们附近。这样的文化氛围,也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小地方。诗酒唱和等活动也从不稀缺。记得我小时候,按宗族排行,我的堂哥考取了国外某著名大学的留学生。这在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还是很少见的重大喜事。在祝贺他留学的酒宴上,我清晰地记得,当我们这几个小孩还在那边大吃大喝的时候,族里稍通文墨的人早已聚在另一边商量着要作诗填词以纪念这一盛事,有人研墨,有人裁纸,有人点香,有人奉茶。那些握笔的人,或低头沉吟,或在纸上涂抹誊写,或饮酒故作无事,或与人攀谈闲聊,或翻书查核。等有人提醒那炷香差不多烧尽,这些人突然都回到桌旁,纷纷拿起笔,在纸上奋笔疾书。据说那一次,写了很多诗词,最后都结集了。可惜那时我年幼,无缘得见当时结集的创作。不过,从此可见,诗酒唱和等文学创作活动,借着村中、族中的事务而频频举行,造成了极为浓厚的文学氛围,凸显了儒家文化中重文的传统色彩。至今,村中的小学,依然能听到众多学生自觉地咿咿呀呀地背诵唐宋诗词,这大概是诗歌文化在小学教育里的影响吧。
宗族强调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众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里,宗族文化往往被描绘成封建社会的黑暗势力,是个人追求个性解放的绊脚石。然而,在我从小长到大的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宗族却似乎并没有像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里所描述的那么黑暗,它所凸显的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和现代社会下不断变革的新面貌。2019年清明节,我阔别十年再次回乡祭祖,我们这一韦氏分支古老的宗祠已经愈发老旧,但人们依然热闹地挤在那里,讨论着祭祖,祭祖结束后,讨论着族中事务。令我眼前一亮的是,当讨论到种种族中事务时,大家井然有序,有意见的,都上台发言,对于修改后的提案,都进行举手表决。每个成员,都有投票权,都可以投赞成票、反对票、弃权票。民主集中制取代了古时候的那种族长专制。那种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里描写的族长一言堂的现象,在这里并不存在。其实,我在小时候,就没有听到过谁是族长。这些细微的变化,预示着宗族文化在现当代社会潮流下的新变化,也是宗族文化与时俱进的一个显著特征。
南宋时著名的思想家朱熹写了一首著名的哲理诗《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用于描述跨越千年依然生生不息的宗族与宗族文化也很合适。我们韦氏宗族自从汴京迁入广西后到今天,也有将近千年。这一深受儒家影响,却又与时俱进的宗族,大概是因为既有中华文化之源头(儒家),也有活水(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原因吧!
(责任编辑: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