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启蒙之书《三字经》的开头点出,“人之初,性本善。”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良、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在我小时候,母亲总是精算生活,接济和帮助周围的邻居。 印象最深的是母亲经常接济和帮助我家隔壁的邻居。
我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河南一个偏远的农村,鸡蛋是那时的奢侈品。八九十年代,农村物资生活还比较贫乏,印象中鸡蛋是我们姐弟的奢侈品。小时候的我最喜欢过生日和过年,只有这个时候,母亲才会煮一大盆鸡蛋随我们挑着吃,美其名曰给我们改善生活。我和弟弟始终不明白,为何我们每年只有两次随意吃鸡蛋的机会,而母亲却每天省出三四个鸡蛋送给邻居——一个鳏寡孤独生病的老人。我那时非常讨厌这个邻居,虽然他经常拿东西给我和弟弟吃。我记得有一次,母亲让我帮忙把鸡蛋和她买的白糖给邻居送过去。在半路上,我故意藏起来两个鸡蛋(被我和弟弟偷偷吃掉了),这事最终还是被母亲知道了。母亲告诉我:“每个人都会有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在我们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以后我们有困难的时候,别人也会帮助我们,大家相互扶持,生活才能幸福。”
过了一会儿,母亲给我讲起她小时候的故事。母亲的父亲——我的外公,曾参加过朝鲜战争,立过二等战功。后来在一次战役中被子弹击中而导致截肢,被迫退伍返乡。由于国家对伤残人员的优待,我的外公经常用多余的补助和粮票资助周围的邻居,并告诉我母亲:“要吃饱饭,大家一起吃饱,要做事大家团结一致,这样才能在战争中活下来,每个孩子都要有团结互助友爱的意识。”在外公的影响下,母亲从小就喜欢帮助周围的邻居,帮助外婆上山砍柴,做些理所能及的事情。大约在母亲10岁左右,外公就走了。外婆一个人带着母亲和几个姐姐弟弟艰难度日。此时,受过和未受过外公帮助的邻居,看到我的外婆生活如此困难,邻居们轮流过来帮忙。也许在那时,母亲深深体会到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帮助和被帮助的人,无形中我们都会多增加一个朋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而今,我的母亲已经60有余,邻居家有需要帮忙的,她依然乐呵呵地过去帮忙。母亲一生从未做过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她善良之举让我受益终身。记得毕业刚刚来到科学岛,我对这陌生的环境显得非常惶恐,身体也感觉非常不适。室领导经常开会讨论生活中有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会尽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工作上,导师指导深入浅出的讲明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无论生活上还是工作上遇到问题,同事也会积极帮忙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我也会积极帮助刚刚来到室里的同事,力所能及解决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将同事之间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精神传承下去。对于我的家人,我的孩子在超市碰到求救的人,他总是会投几枚硬币。虽然我的孩子没有突出的能力,但是他能够做一个自强自立,厚德至善的人,我已经非常知足。
人心向善,社会尽美。越善良的人会越幸运,愿我和我的家人从善如流!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成就孩子和未来!
(责任编辑: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