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学解读
日本海啸的全球预警情况
发布时间:2011-03-18 来源: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字号: 小  中  大 

一、全球海啸预警系统概况

海啸是由俯冲带浅源地震和大的海底滑坡引起的。与风驱动的海洋波浪相比,海啸波浪速度极快,但比地震波慢10倍以上。这对已经运行了数十年的早期预警系统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有利因素。海啸预警依赖于迅速对地震波及来自测潮仪和海洋浮标的海平面信息的分析。

1946年阿留申地震以后,美国倡导成立太平洋海啸预警系统,美国、中国、日本、澳大利亚等26个环太平洋国家参与,其在1960年历史上最大的海啸――智利地震海啸之后升级为国际性海啸预警系统。后来,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北美、亚洲和南美国家,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法国和俄罗斯等国都先后加入。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之后,在加勒比海、印度洋和大西洋启动了建立类似预警系统的工作。

国际海啸预警系统一般是把参与国家的地震监测网络的各种地震信息全部汇总,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分析,判断海啸发生的地点、规模和破坏性。基本数据形成后,系统会迅速向有关成员国传达相关警报。而一旦海啸形成,该系统分布在海洋上的数个水文监测站会及时更新海啸信息。

由局部地震引发的海啸比较难以预警。在1983年日本海地震中,日本气象厅在地震后12分钟就发布了海啸预警,但海啸已经形成5分钟。目前,日本的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之后3分钟内发布预警。

虽然预警系统可以准确预估海啸到达的时间,但是对波幅和冲上沿岸的态势预测仍不准确。由于还没有完全认识海啸传播与冲岸的水动力学过程,以及海啸激发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此限制了海啸预警工作的进展,像1946年阿留申事件一样的大的俯冲带地震经常发生,但只有很少几次地震产生大海啸。

地质学研究可以确定以前海啸的性质和频率,这是对未来事件进行长期预报的关键信息。例如,日本北部海啸沉积的砂岩表明,史前海啸向内陆传播远达3公里,比现代海啸远了2公里,而且平均每500年发生一次。在夏威夷群岛附近采集的深海探测数据揭示,过去400万年中的火山崩塌活动产生了一些已知的最大滑坡,引发了高出海平面达300米的海浪。类似事件在今天有可能引发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规模灾难性海啸。

二、3月11日日本海啸的全球预警情况

日本的海啸预警能力最高,但在此次海啸中仍难以避免巨大损失,主要原因是此次地震震中离大陆很近,海啸在很短时间就来到,来不及预警。但日本这一次地震预警系统和民众防灾减灾应急训练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纯地震影响的灾害损失已减少到较低水平。日本在此次强震后,第一时间启动了海啸信息发布程序,各大电视台自动切换电视画面,滚动播发海啸警报;地震海啸发生仅5分钟,日本首相官邸就设立了官邸对策室,并在之后的内阁会议成立紧急对策部,协调指挥全国的地震和海啸灾害应对工作;沿海居民按照既定的应急手册有序撤离,核电站、新干线、机场等重要基础设施紧急关闭。

震后,位于夏威夷群岛的太平洋预警中心立即分4批向53个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发布海啸预警通知。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市警报长鸣,当地广播反复播发海啸预警,动员居住在沿海撤离区的居民及时撤离,当局组织大巴疏散当地居民,并开放疏散中心。地震引发的海啸在夏威夷掀起2米多高的大浪,但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严重财产损失。

© 1996 - 2011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