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科技助力先进制造
聚焦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科院实施专项行动——
激发成果转化“弘光”力量
发布时间:2020-12-07 来源:科技日报 陆成宽 【字号:


视觉中国供图

  弘光专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实现快速转移转化。图为实现了成果转化的超快激光精细加工生产线。受访者供图

  长期以来,科技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备受诟病。近年来,我国科技研发投入逐年增加,2019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2.23%,再创历史新高。但是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大量科技成果束之高阁,阻碍了科技创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11月5日至6日,中国科学院组织“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弘光专项·科技助力先进制造”专题采访活动,记者在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西光所)看到,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点专项(弘光专项)在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做出了诸多有益尝试。

  不达目标不给后补助经费

  为了促进科技成果面向实际应用和需求进行转化,2016年,中国科学院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设立弘光专项。

  弘光专项主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聚焦已取得突破并具有相当引领带动作用的重大战略技术与产品,通过技术集成、工程化开发和市场应用及推广,力求3年至5年内产出一批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重大示范转化工程项目。

  “弘光专项管理方式有别于传统的科研项目,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席会议的机制,院机关相关部门及国科控股共同参与弘光项目的立项、过程管理和评估验收的组织工作。”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高技术处副处长秦承虎说,各部门的参与和关注,有利于从不同职能角度评价项目的成效,也有利于协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弘光专项首次采用了“全额后补助”资助方式。“入选弘光专项的项目,我们先期不拨付经费,按任务书要求完成阶段目标以后,我们才会给予后补经费。”秦承虎说,我们会严格检查项目阶段或节点目标,不达目标不给后补助经费。

  由于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弘光专项对项目阶段和节点目标完成的时间严格要求,一旦未能按时完成目标,将会按比例扣除该节点的后补助经费;延期一个月扣减10%,延期两个月扣减20%,延期三个月扣减40%,延期半年以上扣除该节点全部后补助经费。

  同时,弘光专项坚持以市场为试金石来检验科技成果。“在项目遴选、论证、阶段验收过程中,我们会邀请关注产业化项目的投资人作为项目评审专家。”秦承虎说,把项目作为投资标的开展“尽职调查”,通过论证项目商业计划书,梳理分析其商业模式、竞争优势,以完全市场化的视角预判项目未来的成长空间与潜在的经济社会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集聚优势资源,快速做大做强。

  必须解决钱袋子和人才问题

  作为中国科学院五大光机所之一,西光所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上积累了很多经验。

  “一项科技成果要想转化为产品,需要具备三大核心要素:技术、资金和人才。”西光所副所长谢小平说,西光所在技术领域已经有了长期的积累,但是资金和人才却是弱项。

  可能有人会问,研究所有那么多的经费和专家,怎么资金和人才还会成为问题呢?

  事实上,虽然研究所里有不少科研经费,但这些经费大部分来自国家,有固定的用途,不能用于科研成果转化。同时,虽然研究所里拥有大量的科研人才,但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就需要既懂技术,又懂经营,还懂管理的“三懂”人才,然而这种能够面向市场的人才却非常稀少。

  三个要素具备了其中一个,另外两个怎么办?

  从2007年起,西光所就开始摸索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钱的问题。”谢小平坦言。曾经西光所有一个非常好的技术,想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但资本市场转了几圈,也没有找到投资人”。

  为此,西光所发起西科天使基金。“就这样,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和金融相结合的道路,成功解决了钱袋子的问题。”

  钱的问题解决完了,剩下的就是人才了。有许多科技领军人才,虽然科研做得风生水起,但是一到市场就“蒙圈”。

  比如,公司成立之前,需要处理工商、税务、法务以及财务等问题,科研人员对这些工作基本“一窍不通”;如何建立企业?股权如何分配?公司建立以后,怎么运营?怎么管理?对科研人员来说,这一系列问题也都是全新课题。

  因此,怎样培养面向市场的领导者或团队,是一个大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我们提出了科技与服务的概念,创办了中科创星孵化器。”谢小平说,让专业人才来帮助科研人员实现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转变。在孵化器的帮助下,有不少科研人员很快地从科研岗转向市场,成为企业家。

  在解决了钱袋子和人才问题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走向市场,西光所的科技成果转化之路迈出了第一阶段的步伐。”谢小平说。

  成果产业化的主体必须是企业

  2014年,西光所在国内率先研制出适用于发动机叶片等小型零件的五轴飞秒激光微孔加工工程样机,以及适用于发动机火焰筒等大型零件的六轴皮秒激光群孔加工工程样机,并成功在中国航发某主机厂应用验证。基于前期的成果,2015年3月,西光所成立产业化公司西安中科微精光子制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微精),致力于激光高端制造装备的产业化。

  2017年,中科微精与西光所共同负责的“航空航天发动机极端精细制造装备”项目成功入选弘光专项。中科微精董事长兼总经理杨小君介绍,在弘光专项中,西光所着力突破工程化技术,中科微精专注于飞秒激光高端装备的研制与生产。

  中科微精现在已成为国内光子制造高端装备的先导者,连续5年实现营业收入近100%增长。“在中科微精的成长中,弘光专项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杨小君说。

  弘光项目立项时要求进行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主体必须是企业,重点关注产品或服务的形态是否明确,预期的市场份额是否显著;待项目完成首阶段目标进入延续阶段后,对产业化主体的公司治理结构提出强制性要求,即选择科研团队离岗创业,全身心投入公司运营,或者引入战略投资者,科研团队退出公司管理层。杨小君带领的团队就选择了离岗创业,全身心投入公司运营。

  自2016年实施以来,弘光专项共遴选了4批27个项目,项目经费合计5.11亿元,已拨付后补助经费11420万元,部分项目显示出良好的成长态势和经济效益前景,引起项目落地的地方政府、所在行业企业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起到引领行业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

  秦承虎表示,未来弘光专项将继续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进行整体部署和推进,集聚多方优势力量,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促进重大科技成果实现快速转移转化。

  (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0-12-07 07版)

(责任编辑:侯茜)
 
© 1996 - 2020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