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专题>科技专题>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渤海粮仓
【人民网】涝了收蛤蟆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盐碱地成高产田
发布时间:2014-06-24 来源:人民网 【字号:  

  “我们要以占国家粮食面积三十二分之一的土地,实现国家增产任务的十分之一。” 5月5日,正值立夏,83岁的李振声院士在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朗声对现场采访的二十多位中央和地方媒体记者说。

  记者放眼望去,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的小麦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各种实验设施点缀其中,一个个长方形水泥池子是用来测量小麦耐盐碱性的盐池,田间地头有序地铺设着节水灌溉用的水管。远处,工作人员正在忙于调查管理。试验站繁忙而充满生机,一点也看不出这里曾经是产量低下的盐碱地。

  作为“渤海粮仓”工程的发源地,南皮是“渤海粮仓”的种子基地和示范样板。2008年,正是李振声院士在调研了中国科学院在环渤海中低产田粮食增产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该项工程由中科院、科技部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实施,是一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项目。

  这里曾是荒芜的盐碱地 

  “大片大片的盐碱地,千百年来没生长过一季庄稼,连成片的艾草也没有,春天过后一望无际的盐碱地上,与生命有关的只有散落的野花和零星的羊只”,当代诗人潘洗尘这样描述盐碱地。

  1982年,当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所(现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员进驻南皮县,会同南皮人民开展低洼盐碱地综合治理的时候,南皮站还很“荒芜”。

  南皮县白坊子村村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白普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顺口说了一句,“涝了收蛤蟆,旱了收蚂蚱,不涝不旱收碱坷垃。”这句顺口溜曾是当地特殊的农业生产条件的真实写照。

  但是现在,这些都已成为过去。

  科技让盐碱地变“粮仓” 

  “‘渤海粮仓’的大门在南皮打开。”河北省沧州市委副书记、南皮县委书记梅世彤向到访记者介绍南皮时,语气豪迈。历经30余年,南皮县中低产田面貌发生显著改观,盐碱地面积由占耕地面积的20%降低到目前的零星分布,粮食播面单产由1985年的325斤/亩,提高到2013的809斤/亩。

  “渤海粮仓”所在区域,有4000多万亩的中低产田和1000多万亩的盐碱荒地。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研究员、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站长刘小京说,中国现有18亿亩耕地,要想靠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十分困难,必须把目光放在大量的中低产田和科技创新上来。

  种子、水、土,三者是粮食丰产的关键。对于“渤海粮仓”所处的环渤海地区中低产田来说,由于淡水资源匮乏,土壤瘠薄盐碱,充分发挥区域土地资源、咸水资源、降雨优势,重点突破区域土、水、种等关键技术,研发、集成、示范推广耐盐优质高产农作物品种、微咸水安全灌溉与雨水高效利用、盐碱地高效改良利用与快速培肥、棉改粮增粮等技术,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小偃60”、“小偃81”凝聚了李振声院士多年心血。他将美国的偃麦草与小麦杂交,将培育的新品种带到南皮实验。小偃系小麦列具有耐盐碱、抗旱、优质等显著优势,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示范区穆三拨村党支部书记许景云介绍,该村种植的400亩小偃81优质小麦去年亩产达900斤、小偃60达到1000多斤,而同一地块前年产量只有400斤。

  “渤海粮仓争取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目标,为解决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问题提供科技支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探索出一条新路。”李振声告诉记者。

  盐碱地上的“建仓人” 

  李振声院士扎根南皮几十年,这位精神矍铄的老先生身体硬朗,完全看不出已经八十有三。在向记者介绍“渤海粮仓”的成长史时,本来坐着的他,突然站起来,把资料照片高高举起,一张一张跟我们分享,那样子像是捧着自己的孩子,又像举着一面神圣的国旗,充满珍惜与自豪。

  现在的南皮站有了自己的办公楼,有了食堂,但是工作人员说,南皮站才建立的时候,条件非常艰苦,科研人员经常骑着辆旧自行车穿梭于田间地头。

  南皮站站长刘小京1991年来到这里,这位朴实坚毅的北方汉子像盐碱地里的柽柳一样,顽强地扎根生长。看着示范区穆三拨村正在拓宽的道路,正在挖深的水坑,刘小京难以掩饰自己的兴奋,指着正在茁壮生长的小麦对记者说,“你看,这片小麦地是经过改良的,现在长势很喜人,你再看看旁边那块没改良的地,差别很大。”

  盐碱地上的“建仓”人还有很多。李振声的得意弟子陈化榜为了“建仓”,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高薪;当地政府官员,给予了“粮仓”毫无保留的支持;无数默默无闻的科技工作者无数日子走在田头……

  产业化正加速“渤海粮仓”的到来 

  跟中国很多地方一样,在南皮农村,种植粮食的农民多为老人、妇女,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这种情况,要是靠一家一户种植,很难取得粮食丰收,也很难持续发展。但记者发现,六十多岁的郑大爷用起了机械化的打药机,他说,他一天能打药100多亩。由于机械的推广,大大摆脱了农业对人体力的依赖,规模化的种植,也有利于机械的使用,这可以部分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现实。

  刘小京对记者说,现在示范区的基础设施由国家投入,路修好了,先进的灌溉设施准备好了,沟塘挖出来了,规模化经营搞起来,先进的技术就能顺利得以地推广。

  产业化带来的规模效益,提升了农业发展的动力。南皮县委书记梅世彤说,接下来要着力推动产业化发展,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扩大良种繁育面积和生物有机肥料的生产,积极打造国内驰名的优质粮食品牌。

  “风吹小麦重重浪,雨润高梁穗穗珠”,农业产业化正加速“渤海粮仓”的到来。

关闭窗口
© 1996 - 2014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