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科技创新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并对中国科学院提出“四个率先”和“两加快一努力”目标要求。研究所是中科院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活动的基本组织单元。研究所能否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明确发展定位和努力方向,确定改革创新发展新任务、新举措,直接决定着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改革创新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中国科学报》、科学网推出“研究所发展大家谈”专栏,邀请中科院研究所所长、专家学者,围绕国家科技创新大局,分享科技创新与管理经验,畅谈“强基础、抓攻关、聚人才、促改革”,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言献策。

聚焦国家需求 忠诚履责担当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刘桂菊

发布时间:2022-10-28

来源:中国科学报【字号:

  国家科研机构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力学所)作为我国力学领域的“国家队”,始终把承担国家重大任务作为研究所使命担当的重要体现。但过去在实施中也有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如由于实行课题组为主的科研组织模式,相互协调不足,真有国家需求时拿不下来、顶不上去;对于一些缺乏支持的需求,提前布局不及时、稳定支持不够。

  为发挥建制化优势,抓住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重组的机遇,更好聚焦国家需求,力学所大力改革传统的以课题组为主的科研组织模式。我们优化整合了“体量小、成果不突出”的小课题组,逐步推动大体量研究部的建设,为重大项目培育团队基础。同时,建设力学所总体部——“宽域飞行工程科学与应用中心”,聚焦集成创新能力提升,探索建立首席科学家+“两总”重大任务组织模式,构建“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新体系,实现“创新之脑”与“创造之手”有机融合。

  力学所抓总研制的、我国运载能力最大的固体火箭“力箭一号”于7月27日首飞成功是这种探索的很好体现。在研制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建制化、体系化优势,凝聚了相关领域的优势科研力量,构建了开放、包容、灵活的科研团队,围绕火箭系统所需的“动力、气动、结构、材料、控制”形成了优势集群协同攻关模式,推动我国运载技术和研制模式的变革和创新。

  不只“力箭一号”,“十四五”开局以来,力学所高超声速巡航飞行新途径、“天行一号”以及鸣镝飞行器等代表性的“插旗”重大任务顺利开展,取得系列重要成果,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关键核心问题攻关作出了突出贡献。相应的,我们承担国家任务的比例在逐年上升,2021年人均国家任务经费排名全院前十。

  我认为,研究所要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组织承担并完成好国家重大任务,一要强化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及行业集团的沟通对接,从一线和实践中找准国家重点领域发展面临的“真需求”“真问题”。

  二要坚持开放合作,打通课题组、实验室之间的壁垒,融通创新链条堵点和难点,实施矩阵化的重大项目组织模式,提升重大任务的攻关能力。

  三要建立完善分类评价制度,强化贡献导向,构建团队评价机制,在重大科技任务考核中注重团队贡献,淡化个人排名,鼓励科研人员聚焦主责主业。

  四要着眼长远培育需求。比如我们在2020年自主部署启动经费1000万元,建设引力波实验中心,两年来突破了星间激光干涉测量、无拖曳与微推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已成为支撑中科院空间引力波探测的重要力量。

  面向未来,力学所将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传承“以技术科学为国家目标服务”的红色基因,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精神,践行“工程科学”思想,沿着钱学森、郭永怀等指引的道路砥砺前行,勇创辉煌。

  (作者:刘桂菊,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