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图 头图

关于人与生物圈计划

发布时间:2025-03-26

来源:【字号:

“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 简称MAB)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的一项政府间大型科学计划,旨在通过学科领域融合、机构部门协同、全球广泛参与的方式,共同增进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目前,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分布于全球136个国家的759个地域实体,总面积约744.2万平方公里,居住人口约2.75亿人,是全球实施MAB最重要的平台,也是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最佳示范体系之一。

我国于1973年加入MAB并当选为理事国。1978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并指定中国科学院牵头MAB在中国的实施。经过50多年的努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指引下,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实施MAB最具成效的国家之一,对该计划的未来走向起着关键作用。


MAB背景及使命

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危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1年发起了一项政府间的科学计划——“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目的在于:为改善人类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打造一个科学基础。具体而言是:整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力量,以合理及可持续地利用和保护全球生物圈资源,增进人类及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全方位的关系。

“人与生物圈计划”预测当前人类活动对未来世界造成的后果,进而增强人类有效管理自然资源的能力,使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及其生存环境。该计划倡导跨学科的研究、跨学科的示范、跨学科的自然资源管理培训。借由“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所提供的选点,“人与生物圈计划”力争:

一、鉴定和评估生物圈保护区内因人类和自然活动而引起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及其生存环境所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

二、研究和比较自然或近自然的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进程之间不断变化的相互关系,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加速丧失而相关后果又无法预知的大背景下。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后果的产生,将影响生态系统继续为人类提供至关重要的服务的能力。

三、在快速城市化及快速能源消耗驱动环境改变的背景下,确保人类的基本福祉和拥有适宜于居住的环境。

四、提升环境知识及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交流和转移,培育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


MAB主管部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的主管部门是“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ordinating Council of the 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常称作MAB Council或ICC)。理事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34个会员国组成,它们在该组织两年一度的全会上选出。

ICC的职能

一、指导和监督“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全部工作。

二、回顾“人与生物圈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取得的进展。

三、向有关国家推荐研究项目,同时就区域或国际合作的组织形式提出建议。

四、总体上评估项目和“人与生物圈计划”相关活动开展的优先次序。

五、协调参与“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成员国的国际合作。

六、协调与其他国际科学计划有关的活动。

七、与其他非政府组织磋商科技问题。

ICC主导新的生物圈保护区产生的问题,同时留意就生物圈保护区的定期评估报告所提出的建议。

在ICC会议上,选举一名主席和五名副主席(其中一名担任文书)组成“人与生物圈计划局”。

在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各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发挥着根本性作用。为确保各国最大程度的参与,体现其参与姿态,它们将受邀建立永久性的、运作全面的国家委员会。

生物圈保护区国际咨询委员会

该委员会是ICC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WNBR)、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与WNBR有关事宜的主要科技咨询团体。其职能体现在:新的生物圈保护区提名,WNBR内保护区成员资格的变更及定期评估,WNBR的发展、运行和监督。

委员会由12名成员组成,这些成员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任命,任期4年。任命前,总干事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员国和(或)相关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咨询。委员会成员的委任标准是基于其科学素养,及其在推动和执行生物圈保护区理念方面的经验。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

1973年4月,中国派遣以简焯坡为代表、陈永林和金鉴明为顾问、张冲理为翻译的代表团前往法国巴黎,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第二届国际协调理事会。这是中国第一次参加该计划的会议,也是自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以来中国参加的第一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自然科学的专业会议。

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简称“中国MAB”)及其秘书处由邓小平等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批准建立,其日常机构——秘书处设立在中国科学院,以推动“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实施。中国科学院为中国MAB及其秘书处的运作提供了人员配置及经费的保障,同时中国科学院背后强大的专家集体为“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顺利开展给予了智力投入和支持。此外,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环境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等政府有关部门,以及媒体和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对中国MAB及其秘书处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MAB及其秘书处自成立以来积极履行职责,尤其是在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例如:协助中国34个自然保护地成功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在国际上创造性地建立了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CBRN)、创办了全球“人与生物圈计划”领域内唯一一本公开发行的大众科普期刊——《人与生物圈》。

在中国MAB及其秘书处的推动下,“人与生物圈计划”在中国的实施相当成功。199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下属的世界保护地委员会(WCPA)将弗雷德·帕卡德奖(Fred M. Packard Award)授予中国MAB,这是该委员会为表彰在自然保护事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的最高荣誉奖。2011年4月,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处秘书长Natarajan Ishwaran先生来华访问,他指出,在发展中国里,中国是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最好的国家之一;目前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建立了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网络平台和期刊媒体宣传交流平台。

但是,中国MAB及其秘书处的工作也在不断面临挑战。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成绩显著,但付出的环境代价高昂。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优势,也是竞争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毁了之后再想恢复,在不少情况下就会很难。为此,中国MAB及其秘书处期待与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团体、专家学者、保护区管理者以及社区居民一起,进一步落实推广“人与生物圈计划”的核心理念和实践,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生态文明。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