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向海洋强国进发的“奋斗者”

发布时间:2022-10-13

来源:光明日报 齐芳【字号:

10月11日,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室外展区展示的“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模型。光明网记者季春红摄。

  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模型是最吸引观众目光的展品之一。这台重约36吨的大国重器,可载3人,在万米海底连续作业6小时以上。它拥有3个观察舱和2个机械臂,装配7台摄像机和7部声呐设备,还配备了柱状沉积物取样器、液压钻切一体机等多项设备和工具。

  坐上它,万米深海,如履平地!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21年3月16日,“奋斗者”号正式交付,随后投入常规科考应用。

  “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万米海试总指挥叶聪还记得“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坐底成功那一刻的兴奋和激动,但如今再提,更多的是胸有成竹的淡定:“以前,万米下潜对人类来讲是探险、是冒险,现在就是常态化的科考作业。‘奋斗者’号是探索海底深渊的有力工具,它定将推动我国海洋科学,甚至是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

  “奋斗者”号的研发,始于2016年。那年,载人深潜器研发被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的核心研制任务。这不是一家单位或某个学科就能完成的——万米之下,什么样的材料既不厚重又能扛住海水的巨大压力?如何能与母船实时联系,并尽可能快地传输资料……研发过程中,几乎处处有难点、步步是瓶颈。

  严开祺是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当年,29岁的他是浮力材料研发的核心骨干,成为“奋斗者”号结构系统副主任设计师。他忘不了那些在实验室、在实验基地度过的一个个日夜:“我们经历过失败,又在一次次打击中重新出发。”

  困难吓不倒中国科技工作者。像他一样,来自20家科研院所、13家高校、60余家企业的近千名科技工作者会聚在一起,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牵头下,终于突破核心技术瓶颈,使“奋斗者”实现了96.5%的国产化率!

  “其实,‘奋斗者’号的故事可以从更早讲起。”严开祺介绍,他在读研究生期间,就加入“深海勇士”号浮力系统的关键材料的研发攻关中,“我们团队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相关材料的研发”。严开祺说:“在宋广智老师、张敬杰老师的带领下,我们率先打破了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我的导师张敬杰总这样激励我: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求不来,我们必须靠自己。如今,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选用国产浮力材料,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可以形成完整的深潜装备产业链。”

  是的,“奋斗者”号的故事不是一个短小的、独立的短篇,而是中国从无到有、建设海洋强国历史长卷的一个掠影——“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中国的深海装备日新月异!

  (原载于《光明日报》 2022-10-13 04版)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