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亮点成果
新冠肺炎检测及诊断设备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发布时间:2021-01-07 来源: 【字号: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近期在新冠肺炎检测及诊断设备研发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诊断设备方面,针对缺乏对新冠患者肺部功能临床影像评估的瓶颈技术问题,中科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研究团队历经十年潜心研发成功的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MRI)装备,解决了临床肺部影像技术(CT、胸透等)存在电离辐射且无法对肺功能定量检测的难题。该装备已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成为全球首家可进入临床应用的气体MRI设备。利用该装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肺部微结构和通气、气血交换功能定量、可视化评估。该研究为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提供了科技支撑,也是现有临床影像技术的重要补充。相关成果于2020年11月20日在线发表在《科学进展》上。

  在检测技术方面,为解决病毒检测试剂盒存在的对仪器和操作人员依赖性高、需要逆转录、核酸扩增等导致周转时间长的问题,中科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研究团队率先于国内疫情暴发期研制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杂交捕获免疫荧光新冠快速核酸检测试剂,相关产品于2020年3月获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和欧盟CE认证。该技术可在简易试纸条上实施,免去了繁杂的核酸提取和逆转录,检测过程只需“核酸杂交”及“免疫荧光检测”两步,可在一小时之内完成,大大提高了新冠筛查时效性。同时,操作步骤中已灭活新冠病毒,无需扩增核酸,不会导致气溶胶污染,从而降低了检验环境的生物安全风险。结合该技术开发的“手提箱”式实验室符合床旁检测(POCT)理念,降低了该方法对设备和专业检验人员的要求,便于在门急诊、海关及基层疾控部门现场开展,有利于防控新冠病毒的社区扩散和从源头减少输入性病例。在与上海海关合作的输入性疫情防控应急攻关专项中,该成果为前期海外输入病例的筛查提供了有力支持。相关成果于2020年12月3日发表在《自然-生物医学工程》上。

 

基于超极化129Xe气体磁共振成像技术实现肺部微结构和气血交换功能的定量可视化检测示意图

(责任编辑:江澄)
关闭窗口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