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专家评述
蚊虫传播SARS病毒尚无定论,避免叮咬实属重要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6-16 【字号: 小  中  大   

    作为科学编辑,一个有利条件就是时常能够接触到本学科不同专业的最新知识,但又由于每天阅读稿件很多,有时候有些信息过目就忘,并没有记在心上。最近,随着天气转热,讨厌的蚊虫又开始猖獗,结合当前的SARS疫情,人们很自然关心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SARS病毒?带着这个疑问,我上网检索和查阅了国内外有关网页,并向本刊编委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吴厚永教授进行了请教,还重新翻阅了一下本刊《昆虫学报》2002年发表的医学昆虫的有关文章。

    网上资料显示,蚊虫已证明是疟疾、丝虫病、乙型脑炎、登革热、黄热病等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而SARS病毒是否会通过蚊虫传播,尚需科学证实。但在“非典”时期,医学专家提醒大家要尽可能避免被蚊虫叮咬。 社区为单位的灭蚊灭蝇活动必不可少,个人也应该了解掌握一些防御蚊虫叮咬的常识。随着疫情减弱和人们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日益高涨,人们的户外活动和出游增加,对此,专家们提出了一些简单有效的防蚊措施,例如:预备一些避蚊胺(DEET)之类的驱蚊药物,必要时按使用说明或专家的建议使用。傍晚或夜间活动时,尽可能穿着长袖上衣和长裤,并戴上能起一些防虫作用的帽子或围巾。

    据吴厚永教授介绍,他们已就SARS病毒的蚊蝇传播问题向上级申请课题,目前尚未获批准资助。该所长期从事医学媒介昆虫研究,从设备和人员上完全具备研究这个课题的条件。他们最近通过实验发现,采自病故患者肺组织的SARS病毒,接种在小鼠体内的实验表明,该病毒毒性极强,对组织破坏极为严重,说明SARS病毒毒性极大。他个人分析,蚊虫传染SARS病毒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一种的病毒一般不会存在多种传播途径,但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医学昆虫学家对昆虫传播病原的各种途径都有研究,还考察了在昆虫体内的经卵传播(即往下代传播)和经期传播(即同一世代内不同发育期间由前向后传播)。《昆虫学报》2002年第45卷第5期上发表的“森林革蜱、草原革蜱感染和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实验研究”一文发现,森林革蜱、草原革蜱的幼蜱和若蜱虽可以吸血感染但均不具备经期传播莱姆病螺旋体的能力,作为莱姆病媒介的可能性不大。另一篇文章“致倦库蚊对登革Ⅱ型病毒的中肠感染屏障作用”(昆虫学报,2002,第45卷第2期)通过致倦库蚊再次验证,在自然界中,一些蚊虫对虫媒病毒(如DEN病毒)存在一系列的屏障作用,特别是中肠感染屏障,而完全不受病毒感染,即接触病毒但可以不带毒。还有一篇论文“埃及伊蚊对登革II型病毒感染Balb/C实验小鼠的增强”(昆虫学报,2002,第45卷第5期)的结果显示,媒介蚊虫埃及伊蚊叮咬以后能使DEN-2病毒感染Balb/C实验小鼠产生的病毒血症由1~2天延长到3~4天,同时抗体产生延缓且水平降低,这说明蚊虫叮咬对登革病毒感染宿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媒介蚊虫唾液对宿主的细胞免疫系统和抗体产生的体液免疫系统均可能有影响,但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这些论文的结果,对我们理解蚊虫传播SARS 病毒的危险性均有启发。

    总而言之,面对蚊虫大家切不可掉以轻心:姑且不论它可能传播“非典型”肺炎,它已被证实能够传播同样能致人死命的“典型”脑炎和其他一些危害性很大的病原;即使是那些“卫生的”唾液中不携带病原的蚊虫,它们的叮咬也可能对宿主免疫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增加被叮咬对象受病毒侵袭的机率。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