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专家评述
从生物进化论角度看SARS病毒
——与人类长期相存,毒性将逐步减弱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6-04 【字号: 小  中  大   

    冠状病毒有许多种类,存在于多种动物体内,有时并无明显致病症状。导致人类SARS传染病的病毒,是冠状病毒的变形种类,这种可使人致病的冠状病毒变种究竟是在人体内产生变异的,还是在通过别的动物传来的,现在还搞不清楚。

    任何病毒对宿主的影响都有一个由强到弱的过程。如果毒性过强,宿主很快死亡,这显然也不利于病毒的繁衍扩散,并且宿主也会对病毒逐步适应,从而产生抗性。

    追溯SARS疫源,一方面要寻找最早的发病者,分析其起病原因;另一方面,要注意寻查发生在动物种群中类似的疫病症状。仅通过遗传物质结构相似程度,并不能认定其相互来源。所以,现在还不能认定果子狸就是人类SARS疫病的传播者,所有冠状病毒的携带动物都有可能是SARS的来源;反过来,也有可能SARS病毒在人类身上起源,并且有可能传染给与人有接触的其他动物,甚至再由动物传回给人类。

    因为冠状病毒的易传染性和结构易变性,人类可能永远也不能确定SARS病毒的真正起源。但这并不妨碍人类发明预防和治疗SARS病毒的手段。通过SARS事件,我们需要真正吸取的教训是要对各种病毒时刻保持警惕,加强相关的预警研究和各种传染病预防措施,特别是医院和其他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和交叉感染防止措施,尽可能的与各种野生动植物保持一定的距离,加强动植物产品的检疫,加强政府和社会的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和对公众的透明程度,普及疾病防疫知识,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动物所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