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4月29日讯,有关非典的各种消息在与非典病毒自身的传播竞赛中无疑占据了上风。谣言与真相的混淆、无知与恶意的搀杂,使很多人紧张的神经无法松弛,焦虑的心情难以平静。心理学专家们提醒说,越是这种情况,越应该相信科学,保持良好的心态,理性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石子落入水面,必然会激起层层涟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专门从事医学心理学研究的王建平认为,非典事件给公众心理、生理与行为造成的影响是正常的,是可以理解的。她同时提醒公众,应积极面对事态的发展;理性分析各种渠道的信息;同时科学地调整心态,疏导压力。
非典的突如其来、不可预测以及威胁生命安全等特点使其打破了人们原本平静的生活环境。王建平认为从心理学看,这些信息会让大脑变得非常警觉,产生一系列心理、生理上的变化。比如一些激素分泌的增加、对相关信息过于敏感、注意力很难集中、分析判断能力下降,甚至产生恐慌、情绪急躁、容易发脾气等现象。这些都是人在意识到环境发生变化,生命受到威胁时的正常反应。针对这种情况,王建平认为公众首先要接受这一事实,认识到上述反应的必然性。
在谈到各种大相径庭的消息时,王建平认为对压力源即非典疾病正确的了解,对于作出正确的判断,避免出现恐慌的心理非常必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授黄悦勤也强调市民不要轻信传言,应该认识到,当前报道的频繁并不是因为这个病有多么可怕,而是为了引起大家重视,没有必要产生恐慌心理。
最后,专家们特别指出,当恐惧紧张焦虑情绪难以承受并感到痛苦时,应及时求助心理咨询师,寻求专业的心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