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专家评述
专家析说非典误区:并不是非常容易被传染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4-26 【字号: 小  中  大   

    4月23日,海峡两岸的医学工作者聚集在北京,对近日困扰世界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非典型肺炎作了专门的研讨,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根据自己长期战斗在第一线的经验,从所掌握的案例出发,对非典型肺炎的防治情况向与会者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他特别澄清了公众关于非典存在的一些不正确认识,很值得关注。

    非典并不是非常容易被传染  普通人感染的概率较低

    种种迹象表明,非典的病原体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目前人类尚无免疫力,各年龄段的人均可感染,这说明它传染性较强。但是从目前掌握的情况分析,医务人员和病人的家属是最易感染的人群,这说明这一疾病主要通过近距离传染,只要没有近距离或直接接触患者,普通人感染非典的概率是相对较低的。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非典在潜伏期的感染率也是偏低的,发病之后感染率才会提高,所以对于处在潜伏期的病人与已经发病的病人应该区别对待。

    传染病以预防为上策,切断传染途径至关重要,应尽量减少与病人或在潜伏期的感染者密切接触的机会,减少不必要的集会;居室、工作室等场所,定期开门窗单向通风,可稀释致病因子。同时,提高免疫能力也很重要,要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定时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导致免疫力下降。

    对待非典并非束手无策  未知病原同样可以对症下药

    到现在为止,科学家对于非典的病因学、传播途径、发病学的研究依旧在进行中。事实上很多时候,在没有找到病原体之前,很多疾病都需要根据临床积累的经验,进行支持性的、实验性的治疗。由于病原体是新型病毒,因此目前一些药物预防和治疗非典的方法并非是针对性十分强的,纯粹是经验性的、综合性的,但并不是盲目性的,一些方法已经证明是有效的。

    目前,对高热、白血球低,同时又有X线胸片明显改变诊断为非典的患者,使用皮质激素有较好疗效,如甲基强地松龙可以减缓肺部病变,阻止阴影扩大。病毒唑等抗病毒药虽为广谱抗病毒药,但已证明只有对布尼亚病毒类效果确切。总之,对这次非典型肺炎的特效治疗,还有待临床试用药物进一步研究,目前只是估计用药。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的药物也不是特效药,可根据情况酌情使用。

    值得欣慰的是,最近科学家已经成功地完成了对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这一突破为更有针对性地治疗非典和研制治疗非典的药物奠定了坚实基础,必将促进药物的研制。

    非典不会越闹越凶  病毒传染力将逐步减轻

    非典型肺炎的流行与临床特点已初步掌握,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大多数患者基本上均可治愈。从几个月来的发病情况看,非典型肺炎的病毒虽然在不断变异,但其传染力有逐步减轻趋势,第二代和第三代病毒的传染力有所减轻,疫情最终有可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广东的学校并未停课,59所学校只有87人发病。在春节期间虽然农民工大量流动,也未发现大规模的感染者,可见非典在公共场所大规模爆发的可能性并不大。广东的学校夜夜通风,夜夜消毒,很有成效。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