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防治动态
研究生院举行“面对非典的人类行为和应对”专题讲座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4-30 【字号: 小  中  大   

    4月28日,研究生院邀请著名心理学家张侃教授为研究生院的学生们作了题为“面对非典的人类行为和应对”的专题讲座。

    因为学校采取了严密的防范措施防止非典传播,到场听讲座的同学不是很多,但研究生院利用了中国科学院远程教育系统平台对本场讲座进行卫星直播,并以课件形式将讲座内容发布在网上(网 址:http://dedu.gscas.ac.cn),现场同时开通两部热线电话解答学生们所关心的问题。

    讲座一开始,张侃教授就指出人类面对“非典”的行为是很典型、较为正常的,应当在对“非典”这种传染病高度重视的同时,重视心理战,防治心理病。对于人们目前对“非典”相关信息的高度关注,甚至过分紧张,张侃教授用详实的数据说明“非典”比起霍乱、重症流感等传染病以及交通意外等现象,用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海曼的话来说是“Very unimportant”即(“微不足道的”)。同时他还用生动的实例指出获取“非典”相关信息是人类“知道的越多越好”的正常心理,但是紧张时的“管型信息加工”会使人类自身免疫系统受损,从而不能正确的提炼有用的信息,以至于做出错误的决策,甚至产生自杀等极端行为。

    张侃教授对于传染病自古以来采取的“防大于治”的措施作了介绍,希望大家从可靠的信息源获取“非典”相关信息,极端重视的同时以医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知识武装自己以便做出正确判断;采取转移注意力、增强体育锻炼、保证场所通风良好等有效措施来消除紧张;停止不必要的走动,保护别人也是保护自己,坚持尽早发现、报告、隔离、治疗以维护正常安定的社会秩序。

    最后,他回答了热线电话以及现场听众的提出的“怎样看待研究生院采取封校、停课、隔离等措施”、 “广州戴口罩的人比北京少是否说明他们的心理素质好”、“如何对待隔离的同学”、“治愈后有无后遗症 ”等问题。

    讲座结束时,张侃教授衷心希望研究生院的研究生们成为有文化、有知识同时有思想、有判断力的高层次人才,他充满感情地对大家说,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将到永远,用科学精神、正确行为一定能够战胜“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结束后我们更应当提高警惕、常备不懈,防止“非典”卷土重来以及新的传染病产生危害。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