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防治动态
动物学家:防非典值得研究“狐蝠传播方式”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4-21 【字号: 小  中  大   

    本报讯 自非典型肺炎病毒被发现来自动物后,各种野生和家养动物逐渐浮现在人们视野当中。昨天,中科院动物所蝙蝠研究专家张树义教授向本报记者表示,在1998年有的国家尼巴病毒暴发中,狐蝠将尼巴病毒传播给人的方式,对当前寻找非典型肺炎病毒的传播途径有启发意义。

    4月16日,香港大学宣布,已完成非典型肺炎病毒的基因图谱排列,发现病毒来自动物,并由动物传给人的。至于是什么动物,则有待研究。

    张树义告诉记者,1998年,尼巴病毒暴发。结果查明,这种人兽共患病病毒的寄主是狐蝠,而当时感染尼巴病毒的一些病人,也出现了非典型肺炎症状。

    根据记载,尼巴病毒传播速度很快,健康家畜可能是通过直接接触病畜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如尿、唾液、喉气管分泌物等,病畜的典型特征是急性高烧、呼吸困难和神经症状。而病人均为畜场或屠宰场工人,表现为起病急、发烧、头痛等,一些人出现类似非典型肺炎症状。

    张教授介绍,翼手目属于哺乳动物纲,是仅次于啮齿目的第二大类群,包括大约1000个物种。翼手目分为小蝙蝠亚目和大蝙蝠亚目,小蝙蝠亚目的成员俗称蝙蝠,使用回声定位,主要捕食昆虫;大蝙蝠亚目只有一个科———狐蝠科,包括42属173种,都不使用回声定位,主要吃水果,故被称作果蝠。狐蝠科的42个属中又专有一个狐蝠属,包括59种。事实上,蝙蝠家族仿佛是一个天然的病毒库,在过去的40年里,共从各种蝙蝠体内分离到约40多种病毒,这些病毒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人兽共患病病毒。大多数新兴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在自然界已经存在很久,长期进化过程中,蝙蝠对这些病毒已经具有忍抗性,不显现病症,只有当这些病原体转移到新的宿主或产生突变,才引发新的疾病。

    狐蝠是怎样将尼巴病毒传给人的呢?研究人员认为,由于当地森林面积减小,食物不足,迫使狐蝠从传统的森林环境中迁移到森林边缘附近的果园取食,而当地有许多养畜场与果园毗邻,被狐蝠污染的果实掉到地上,被家畜吃掉,从而把致命的尼巴病毒带到人类社会。

    与非典型肺炎不同的是,当时并没有发现尼巴病毒可在人之间传播,而且,尼巴病毒属副黏液病毒,与非典型肺炎的冠状病毒不同。

    张教授强调,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果蝠是传播非典型肺炎冠状病毒的“罪魁祸首”,但尼巴病毒的传播方式或许会给人们以启发。专家认为,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延伸,一些像狐蝠一样携带有各种病毒的动物,因为其栖息地发生很大改变,与人类和家养动物发生“亲密接触”,一些以这些动物为宿主的病毒便传播给家养动物或直接传染给人。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