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非典肆虐北京的时候,北京大学科研人员启动了多个研究项目。4月27日从美国归来的邓宏魁教授,带领着他的课题组展开了“基于假病毒模型的抗体分析与检测以及抗病毒药物筛选”的研究。
“归国做研究,我希望选择一个软件、硬件都是最好的大学。”他认为,科研的氛围至关重要,北大的理科基础雄厚,这为交叉学科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北大又有着丰富厚重的人文底蕴,有着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传统。做研究最根本的在于“人”,邓教授说,“北大的师生素质很高,这是科研、教学出成果的重要前提,比如在这次攻坚SARS的项目中,不少学生甚至是本科生出色地发挥了作用”。
实验室设备一流
邓教授介绍说,在国家“211工程”、“863计划”等众多基金项目的重点支持下,北大对实验室设备的投资又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极好的硬件条件。说起北大即将建成的2.73万平方米的新生命科学研究大楼,邓教授也十分高兴。
自2000年9月受聘以来,邓教授在生命科学学院建立了细胞分化与干细胞研究室,指导了病毒学等实验小组的开展。他很自豪地说:“生物科学与产业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北大生命科学学院设置的很多学科都是目前世界科研的热点,而且发展很快。”
用生命科学与生物高新技术为人类优质地生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健康长寿以及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生存的绿色环境创造坚实的基础,这是北大生命科学学院一直以来的宗旨。“不管人的生活怎么享受、事业怎么发展,最终还是离不开生命机体本身的健康,因此生物医学等交叉学科在国内外的兴起就成为必然。”这几年,在邓宏魁等不少著名教授的带领下,生命科学学院与医学部、化学系等携手,发展交叉学科,研制药物与疫苗。“比如说我们成立的化学遗传学中心,就是用化学来介入生命科学,这一研究现在在国外也很热。”
当记者问起邓教授自己的实验室,他很欣慰地回答:发展的很好。实验室得到了国家、北大和社会上企业的很多支持,设备是世界一流的。而邓教授他们的研究进程,跟国外最先进的同类实验室至少是同步的,不少国外的博士都有意申请来他的实验室做研究。“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可以说,我们的研究站在该领域的前沿。”
本科生加入课题组
邓宏魁教授把科研与教学并重。博学而年轻、风趣与活泼,使得他在学生中间很受欢迎。5月份他和另一位教授在北大未名BBS上举办的一次关于SARS的“在线讲座”,吸引了很多系内、系外的学生来提问。
关于如何培养好大学生,邓教授认为最重要的是三个方面:学习的意义,学生的兴趣,以及学校的条件。在采访中,他顺手取来刚刚交上的本科生毕业论文,其中有两三份都是关于SARS研究的,而其中又有好几人参加了他的课题小组。由此,邓教授说:“我们研究的课题都是相当有意义、对人类有价值的,我们的学生可以接触到世界上前沿的课题,比如这次的SARS攻关,学生的兴趣很容易被激发出来。”“当然,如果没有满足他们需要的硬件设施也是不行的———但在我们这里,从大二起优秀学生就可以进入先进的实验室,参与前沿的课题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