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中科院为防治“非典”做贡献 > 防治措施
全国防SARS指挥部:非典流行病学研究取得进展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3-06-03 【字号: 小  中  大   

    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指挥部科技攻关组,今天发布了流行病研究进展情况。一个多月来,科技攻关组组织有关单位,通过团结协作、集成优势,在广东、北京等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疫情流行趋势预测、病毒体外生存规律、出院病人是否排毒等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主要表现在:

    认识了病毒体外生命过程,为非典的综合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人体常见的排泄物(痰、粪便、尿液)和血液中,非典病毒能长时间保持活力。在24℃条件下,在痰中和粪便中存活约5天,在尿液中存活约10天,血液中可存活15天;在室内条件下,滤纸、棉布、木块、土壤、金属、塑料、玻璃等表面可存活3天。

    对目前正在应用的几种消杀制剂和手段的效果,进行了研究评价。结果表明:含氯消毒剂和过氧乙酸,按照卫生部推荐的浓度,在几分钟内,可以杀死粪便和尿液中的非典病毒;应用紫外线照射的方法,在距离为80—90厘米、强度大于90μW/cm2条件下,30分钟可杀灭体外非典病毒;非典病毒对温度敏感,随着温度的升高,病毒存活显著下降。无血清培养条件下,37℃可以存活4天,56℃加热90分钟、75℃加热30分钟能够灭活。

    研究结果还表明,已出院的非典患者,没有排毒现象,不存在传染性;初步确定与非典病人密切接触者,隐性感染的可能性很低;潜伏期非典患者,传染可能性很小。

    此外,科技攻关组还组织有关单位,通过团结协作,建立了非典国家控制与预警地理信息系统。利用已建立的地理信息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对确诊和疑似两类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按照不同指标和空间位置进行分类汇总和统计分析,并在地图上进行了空间位置标定;根据卫生部公布的最新疫情数据,采用SIR模型,建立了非典流行的短期和中长期趋势预测方法,重点对北京市一周内新增确诊病人数进行了预测。据预计,北京市非典确诊病例最高值在2600—2800之间,6月初新增确诊病例将在总体上降到个位数。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