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正式发表中国天眼FAST相关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2022-01-06

来源:国际在线 王洹星【字号:

《自然》杂志封面设计稿,呈现金牛座分子云天区的星际介质和磁场。曲线为普朗克卫星测量的磁场方向图,本底星云来自赫歇尔空间望远镜拍摄的尘埃图像

  北京时间2022年1月6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正式发表了中国天眼FAST中性氢谱线测量星际磁场的研究成果。这为解决恒星形成三大经典问题之一的“磁通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

  中性氢是宇宙中丰度最高的元素,广泛存在于宇宙的不同时期,是不同尺度物质分布的最佳示踪物之一。国家天文台庆道冲、李菂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采用原创的中性氢窄线自吸收方法,利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即中国天眼FAST,首次获得原恒星核包层中的高置信度的塞曼效应测量结果。发现星际介质从冷中性气体到原恒星核具有连贯性的磁场结构,异于标准模型预测,为解决恒星形成三大经典问题之一的“磁通量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观测证据。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介绍说:“这项工作突出的地方在于发展了一个新的观测手段,为系统性的测量分子云和中间的磁场打开了新局面。”

  这项成果得到了该领域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国际星际磁场测量领域知名科学家理查德?克鲁切尔表示,最近中国天眼FAST的观测提供了有助于了解恒星是如何形成的重要信息。“通过观测中性氢窄自吸收线的塞曼效应,FAST首次揭示了在恒星形成的早期阶段,磁压不足以阻止引力收缩和恒星形成,这与恒星形成的标准理论不一致。这一发现对于理解恒星形成的天体物理过程至关重要,并显示了 FAST 在解决重大天体物理问题方面的潜力。我期待 FAST 的进一步工作,这将扩展我们对恒星形成原理的认识,并将推进天体物理学的其他领域。”

  中国天眼FAST自2020年1月11日验收以来,设施运行稳定可靠,年均观测服务超过5000个机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2021年3月31日,FAST正式向全球开放共享,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彰显了中国科学家与国际科学界携手合作的理念。此次征集收到来自不同国家共7216小时的观测申请,最终14个国家(不含中国)的27份国际项目获得批准,并于2021年8月启动科学观测。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