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漫威漫画作品《X战警》中有位亦正亦邪的超能人物——万磁王,他能操纵地球的磁场,指挥一切可以被磁力吸附的物体。
中国北京有一位“永磁王”,虽然他没有超能力,但在他的双手中,诞生了中国第一块永磁体——钕铁硼磁体。
这是世界上最强的磁体,能吸起自身重量1000倍的物体。巡航导弹、磁悬浮列车、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机……这些改变人们生活的高科技奇迹中,都少不了它。
“永磁王”姓王,今年72岁,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位个头不高、满头白发、口音温软的老人有个霸气的名字——震西,他的研究成果正如其名,的确震惊了西方世界。
“被逼出来的,被逼出来的。”提起当年,老人谦逊低调,只是眼中泛起光亮。
1964年,王震西还是个满头青丝的小伙子,这位刚刚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的年轻人被分配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磁学实验室,研究永磁材料。命运对他不薄。1973年,他获得去法国进修的机会,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奈尔教授的实验室中开始接触稀土磁性研究。当时他并不知道,这种有磁性的神奇之土,其实在他的祖国尤其丰富。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震西走进了法国万吨级稀土材料分离厂,他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这里正在用先进的装置,分离提纯从中国低价进口的稀土,然后,以数百倍乃至上千倍的价格,重新卖给中国。
王震西的心被深深刺痛了,他发誓要改变这种情况。回国后,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反复试验、探索。终于,1984年初,王震西率领的攻关小组用中国丰富的低纯度稀土原料,研制出第一块磁能积达到38兆高的烧结钕铁硼磁体,那一年,王震西43岁。4年后,这一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震惊的西方人想把王震西收入帐下,来自美国、加拿大、法国的聘书纷至沓来,允诺高薪。王震西也希望能有更好的条件继续研究,恰巧他的爱人正在美国进修,出国的念头在他的心中越发强烈。
此时,国家开始鼓励科技工作者“下海创业”,中科院计算机所的柳传志成了第一批“弄潮儿”。“我可没他那份勇气。”当时,王震西并不觉得这和自己有什么关系,也不知道时任中科院院长的两弹元勋周光召已认识到稀土永磁材料的巨大潜力,相中王震西牵头组织公司,开拓稀土产业。
周光召三顾茅庐,力劝王震西不要出国,留下来创业。
面对周光召,王震西犹豫了。整整一个月的反复思量,艰难选择,青丝变白头,“就好像伍子胥过昭关。”王震西说。
最终,“永磁王”留下了。
1985年4月,中科院物理所一间25平方米的老旧实验室里,王震西用毛笔挥就“中国科学院三环新材料研究开发公司”,贴在了门上。公司一成立,王震西就和同事上路了,整整两天两夜,从北京辗转广州、肇庆、梅州,通过粤北山口抵达赣南,他们要找一个叫寻乌县的地方,那里据说是国内最大的稀土产地。
6月的赣南,烈日炎炎,远处的群山竟然“白雪”皑皑。王震西心下纳闷,走近观瞧,他惊呆了——原来,山上的“白雪”竟是从地下渗出的稀土。没错,全世界最丰富的稀土资源就在王震西的脚下。王震西开心极了,他对“三环”的未来充满信心。
创业,可不光是关在实验室里搞研究,跑业务、盯技术、拉订单、促生产……王震西每天忙得脚不沾地。他的内心满是压力,他深知,只要订单一下,千百万件产品就必须一件不落保质保量地完成。创新、研发、工艺、装备、生产、质检……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
1986年秋,中国第一条钕铁硼永磁材料工业化生产线在宁波三环磁厂建成投产。首批标着“Made in China”的钕铁硼永磁材料陆续出口到美国、英国和东南亚地区。短短3个月,订单金额就突破了100万元。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国际上第三个能批量生产钕铁硼永磁材料的国家。
此后,王震西又和“三环”连创第一:第一家获得钕铁硼专利许可的中国磁材企业;第一家将钕铁硼出口到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第一家稀土永磁行业的中国上市公司;第一家进入汽车电机应用领域的中国企业……如今,“三环”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稀土永磁材料供应商,稀土永磁产量占全球产量的10%左右。
当年的小“三环”变成了世界闻名的大公司,年逾古稀的王震西每天还是走路上班,就连搬家都是蹬着三轮车自己动手,坚决不用公家的车,不用公家的人。
王震西始终没有忘记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周光召,每年都会向周老汇报“三环”的工作。
两年前,周光召因突发脑溢血住进北京医院,至今昏迷不醒。王震西的汇报并未就此中断。医院病房里,周老静静地躺在那里,毫无知觉。王震西笔挺地站在床前,认真汇报着“三环”的业绩,眼中噙满泪水。
在王震西的心中,没有周光召,就没有中国稀土产业的今天。
王震西同样深深爱着公司里的那些年轻人。每年青年员工职业化训练营,他总要抽出半天时间与年轻人交流。他熟悉公司里的每一位员工,甚至操作间的普通工人他都能叫出名字。在他心里,这些年轻人就像是他的孩子,谁生病了、谁家里有事或谁又加班熬夜了,他都记在心上。
这位古稀老人愿意把自己的余生变成一块永磁,吸引更多富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优秀年轻人,投身稀土产业,为祖国“锻造”永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