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视频直播大会动态传媒扫描院士风采图片陈嘉庚科学奖
您的位置:首页>传媒扫描
“三端发力”“技术为王”,中国科学院公布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进展
【文汇报】丁仲礼:碳中和过程将是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
发布时间:2021-05-31 来源:文汇报 许琦敏 【字号:
  30日,在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七届学术年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作了题为《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的专题报告,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学部近期围绕碳中和问题所布局的咨询项目进展情况。
  当前,世界各国碳排放处于不同阶段,大体可分为下降期、平台期、上升期和尚未启动期四个类型。欧盟部分成员国率先承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我国也于2020年9月承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针对碳中和问题中的科技需求,中国科学院学部设立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目标是设计初步路线图,同时在如何落实路线图上,提出操作层面的建议。

  丁仲礼在报告中指出,碳中和看似很复杂,但概括起来就是一个“三端发力”的体系:

  第一端是能源供应端,尽可能用非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发电、制氢,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或能源供应系统”;

  第二端是能源消费端,力争在居民生活、交通、工业、农业、建筑等绝大多数领域中,实现电力、氢能、地热、太阳能等非碳能源对化石能源消费的替代;

  第三端是人为固碳端,通过生态建设、土壤固碳、碳捕集封存等组合工程去除不得不排放的二氧化碳。

  简言之,就是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实现“减碳、固碳”,逐步达到碳中和。

  丁仲礼表示,碳中和过程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是一场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技术为王”将在此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丁仲礼说,这轮“大转型”需要在能源结构、能源消费、人为固碳“三端发力”,所需资金将会是天文数字,绝不可能依靠政府财政补贴得以满足,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鼓励竞争,稳步推进。政府的财政资金应主要投入在技术研发、产业示范上,力争使我国技术和产业的迭代进步快于他国。丁仲礼还建议,评价国家、区域、行业、企业甚至家庭的碳中和程度,需从收、支两端计量,国家应尽早建立系统的监测、计算、报告、检核的标准体系,以期针对我国的碳收支状况,保证话语权在我。

  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量(化石燃料利用和土地利用)被人为作用(木材蓄积量、土壤有机碳、工程封存等)和自然过程(海洋吸收、侵蚀-沉积过程的碳埋藏、碱性土壤的固碳等)所吸收,即净零排放。

  2019年,全球碳排放量为401亿吨二氧化碳,其中86%源自化石燃料利用,14%由土地利用变化产生。这些排放量最终被陆地碳汇吸收31%,被海洋碳汇吸收23%,剩余的46%滞留于大气中。碳中和就是要想办法把原本将会滞留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下来或吸收掉。

(原载于《文汇报》 2021-05-31 03版)

(责任编辑:张芳丹)
关闭页面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