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聚焦科教
科研人员的时间究竟去哪儿了
发布时间:2017-03-11 来源:科技日报 张晶 【字号:  

  科学家每天工作时间平均超过10小时,大体上是直接研究、间接研究、无关事项各占三分之一。中国科协原党组副书记齐让委员在两会上提到的一份调查结果让人意外,“十年了,挤占科研时间的杂项还那么多”。病根到底在哪儿?

  国家已经下过猛药。这些年一系列科技体制改革措施相继出台,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把科研人员的时间还给他们。譬如近年科技部、中组部等10多家单位联合开展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评审项目数量大幅缩减。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改革深入推进,从简化预算编制、加大绩效激励等多个方面,为科研人员松绑。为什么科研人员还是认为有效科研时间不足,时间究竟去哪儿了?

  之前一些占用科研人员时间的因素还没有完全消除。以项目申报为例。通常讲,科研人员如果申报不上国家级课题,就会转而申报省部级或其他方面的课题。各级项目的申请方式虽大同小异,但不少都有一些个性化要求。大量科研人员周旋于不同级别项目申请中,深受各种评审困扰。

  更需关注的是,国家层面已出台不少政策,当务之急是要抓好政策的落实落地。实践中,国家有政策,一些地方和科研机构却不敢往足了用。一些地方以及科研单位也有说辞,“这是为了加强管理,防止腐败”。其实还是一个担当的问题。

  有些政策也还需在实践中完善。比如,按国家层面的总体要求,不少地方在改进财政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中都明确“取消间接费用中绩效支出比例限制”,并要求“绩效支出只能用于项目组成员”,是个进步,但由于科研过程的不确定性,对为项目作出贡献的非项目组人员该如何激励?需深入研究。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不仅仅是国家层面,各级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都要把步子迈得更大一点!

(责任编辑:侯茜)
关闭页面
© 1996 - 2017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0285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