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9月4日,中国科学院“科学家精神大讲堂”暨上海分院“报国讲坛”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成果60周年专场活动在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报告厅举行。
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作《结晶映甲子初心照未来——纪念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工作六十周年》专题报告,回顾了老一辈科学家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完成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工作、取得这一历史性成就的历程,并系统梳理了当前生命科学发展的趋势。
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诞生于上海市岳阳路的“320大院”。1965年9月,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前身之一)、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北京大学三家单位协同攻关,在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合成具有与天然分子相同化学结构和完整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
1958年12月,在世界上首个蛋白质胰岛素一级结构测定3年后,人工合成胰岛素项目正式确定。面对这个科学问题的“无人区”,王应睐、邹承鲁、钮经义等老一辈科学家们没有退缩,抱着“人工合成胰岛素100年也要搞下去”的决心,开始了长达7年时间的探索。
报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老一辈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代代相传薪火不灭,在新时代与国家民族发展同频共振,更加熠熠生辉。人工全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攻关过程,体现了中国科学家敢于挑战生命科学前沿里程碑式研究的创新自信与科学雄心,而每个人都对贯穿研究全程的“胰岛素精神”有着自己的理解。报告认为,“胰岛素精神”可以从两种角度进行阐释:一是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创新胆略,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的家国情怀,凝聚专家、汇集众智的学术民主,团结奋进、协同攻关的合作氛围,严谨求实、突破难点的顽强意志,原始探索、静水流深的科研环境;二是“献身、求实、团结、奋进”八字箴言,与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所训一致。
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党委负责人刘小龙,中国科学报社副总编辑肖洁,上海分院纪检组组长、沪区党委副书记孔朝晖等分别发言。
本次活动由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分党组主办,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党委、中国科学报社协办。上海分院系统相关单位和上海科技党委机关干部职工代表以及一线科技工作者、青年学生代表在现场参加活动,中国科学院各院属单位与社会公众超60万人次通过线上直播收看了报告宣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