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况简介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和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更多简介 +
院领导集体
创新单元
科技奖励
科技期刊
工作动态/ 更多
中国科学院学部
中国科学院院部
语音播报
近日,我国“宏图一号”商业遥感卫星搭载的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制的合成孔径雷达(SAR)系统,在国际上首次获得星载单航过多基线干涉SAR高精度地形测绘数据产品,标志着我国首个多基线干涉SAR全球测绘系统成功在轨应用。
今年3月30日,“宏图一号”商业遥感卫星成功发射,其SAR系统由“一主三辅” 四颗卫星形成车轮式干涉编队,主星位于车轮式编队构型的中央,四星在轨联合应用完成高分辨对地观测和高精度全球地形测绘。空天院星载SAR研究团队全面承担了SAR载荷系统设计开发与工程研制,突破了多星编队基线设计与优化、多星系统协同工作、空间多基线联合高程测量及多基三维成像、载荷轻量化低成本研制等多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系统最高分辨率优于0.5米,具备1:5万比例尺测绘能力。
干涉SAR是指利用两部雷达在不同位置观测地面,得到两幅包含幅度和相位的复数影像,通过相位干涉处理反演地面高程,类似人的双眼看物体,可判断目标的位置、距离等信息。多基线干涉SAR是在多个卫星构成编队的基础上,利用多个卫星之间的位置多样性信息,协同工作提升高程测绘的精度和效率。
该系统可实现一次飞越获取4组观测数据、6条有效测绘基线,通过空间多基线干涉数据联合处理,有效解决陡坡、断崖等各种复杂地形区域高精度高程重建难题,大幅提升高程测量精度和测绘效率,时间去相干误差小,可满足三维成像需求。相较传统双星编队干涉测量系统,该系统完成全球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获取时间可由3~4年提升到1年左右。
卫星入轨后,开展了多模式高分辨率成像和多区域多基线干涉测绘。采用ICESAT-2激光控制点数据对地形测量结果进行高程精度验证,试验地点高程中误差分别优于2米和5米,初步验证结果满足1:5万比例尺测绘精度要求。后续经过姿态和基线标定等操作,高程测量精度有望进一步提升。
宏图一号车轮式卫星编队与SAR载荷联合测试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滑动聚束模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 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
© 1996 - 中国科学院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1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02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
电话:86 10 68597114(总机)
86 10 68597289(总值班室)